2011年,43歲的勒潘以67.65%得票率當選國民陣線主席,正式接班父親職位,並在2018年改黨名為「國民聯盟」。直到2022年正式交棒巴爾德拉(Jordan Bardella)前,勒潘已經領導國民聯盟將近11年,參加過2012年、2017年、2022年三次總統大選。眼下勒潘面臨挪用公款的法律審判,如果法院無法對其定罪,勒潘預計再戰2027。
其實回顧歷史,國民陣線的「極右」實踐經歷多次變化。1972年創立之初,國民陣線匯集了各領域的民族主義者,主打反共、提高法國出生率、建立職業軍隊、廢除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埃維昂協議》(Évian Accords)、推動「法國與歐洲的文藝復興」,但這些主張其實無助國民陣線脫穎而出,尤其當年法國存在各種極右小黨,國民陣線不懂媒體宣傳、又極度依賴傳統極右話語,往往只能依靠選前的各種結盟操作拉抬得票,並被身為主流的中左翼當成分裂右翼的工具。
但到了1987年,勒潘之父尚-馬里·勒潘(Jean-Marie Le Pen)開始採取美式競選策略:頻繁出席各種電視辯論,並在煽情修辭加持下,成為高人氣、高仇恨值的「收視保證」,尤其為對選票市場進行區隔,尚-馬里·勒潘還把自己定位成反「四大惡勢力」(保衛共和聯盟、法國民主聯盟、社會黨、共產黨)的人民代表,最後也在1988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得14.4%的成績,雖然遠不到當選門檻,卻已是國民陣線的歷史性突破。
與此同時,國民陣線也從1980年代起持續聚焦反移民話題,尤其1989年杜福拉爾事件(Affaire du Foulard)後,法國社會的反伊斯蘭情緒持續湧動,國民陣線便趁勢掌握輿論熱點,開始大打反移民、反伊斯蘭的競選主軸,並且成功在1993年的國會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獲得12.7%的支持度。
整體來說,國民陣線雖以「極右」身分站上法國政治舞台,卻從成立以來不斷變化立場身段,以適應各種政治氣候,表面看似瘋狂極端,行動還是奉行實用主義,最後也從眾多極右小黨中崛起。
而勒潘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入黨、接班,並在「去妖魔化」策略下,進一步推動國民陣線轉型,擴大選票基礎。例如勒潘首先驅逐了親維琪(Vichy France)、同情納粹、反猶立場明顯的黨員,當中就包括自己的親生父親尚-馬里·勒潘,後者曾稱「針對猶太人的毒氣室不過是二戰下的小細節」,勒潘為此公開反駁「種族滅絕是野蠻行徑的頂點」,顯然是要與父親進行切割。之後勒潘在2018年改國民陣線為國民聯盟,也同樣是要軟化黨的外顯形象,所以捨棄較有戰鬥性的「陣線」一詞,甚至包括2022年推動有阿爾及利亞血統的「小鮮肉」巴爾德拉接班,也都是「去妖魔化」策略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