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各界今年紛紛檢驗實施成果。對此,資深媒體人陳鳳馨表示,中國大陸提出計劃時,沒有打算在2025年成為領先國,但美國智庫ITIF研究報告稱「中國正迅速成為先進產業的領先創新者」,並在這兩項產業甚至超越全球,日後恐形成美國、歐洲極大的壓力。
陳鳳馨在網路節目《東南西北龍鳳配》提出,為了幫助美國保持世界第一,專門研究訊息科技跟創新的美國智庫ITIF(Information Techm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最著重在研究創新方面,並相信只有創新能成為世界第一。ITIF去年底發布了一份報告,列出先進產業最值得觀察的指標,包括基本金屬、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化學物質、電腦工程、製造金屬、機動車輛、製藥產業、其他零件零售業、資訊科技服務管理;其中發現,中國佔比都在往上升,且報告標題直接點明「中國正迅速成為先進產業的領先創新者」。
陳鳳馨指出,回顧當初「中國製造2025」被提出的時間點,當時中國想變製造業強國,是因為2015年前他們大多製造附加價值較低的輕工業商品,並計畫在2035年成為製造強國的中等水準,2049年才要成為領先國,沒有打算在2025年就成為領先者,但ITIF報告卻指出中國大陸已經是創新的領先。
陳鳳馨說,過去大家都認為中國不可能成為創新國家,包括其還是中等收入國家、習慣抄襲、國家體制有問題等原因,但ITIF的報告正在打破大家的觀念,告訴大家中國大陸不但已經創新,還會成為領先創新者,「可怕的地方在於,中國大陸現在還是中等收入國家,它在創新投入的所有成本,比其他創新國家都還要便宜非常多,所以這點會形成美國、歐洲極大的壓力」。
此外陳鳳馨也指出,ITIF認為「只有拿下市場佔有率才是成功的創新,什麼論文、發明、專利通通都是假的」,因為就算發明再好,只要市場不接受就是垃圾,佔有市場份額才是真的,所以ITIF特別著重於產業競爭力,並根據歐盟每年列出的2500家研究發展經費投入最多的公司,指出中國在2013年僅93家上榜,美國有658家;但2023年,中國已上升到679家,美國為840家,可見研發都集中在中美區塊。
中國兩產業領先全球 科技發展帶動GDP
陳鳳馨提及,ITIF從中國大陸679家公司,依據機器人技術、化學品、核電、電動車電池、工具機、生物製藥、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顯示器10產業,又挑出了44間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中國在化學品、工具機、生物製藥、半導體4產業還是落後的,但機器人、人工智慧、量子、顯示器非常接近,而核電、電動車電池則是打平,甚至領先其他國家;陳鳳馨也認為,ITIF的研究以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與最後的贏家、輸家將會是誰,關聯性比較高。
針對ITIF研究報告結論,陳鳳馨表示,報告同樣用10年做為觀察指標,發現了幾個事實,第一,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第二,2013年美國在全球化學工業研發支出佔比為30%,中國僅1%,但2022年中國化學公司成長到16.8%,美國卻降至18.6%;第三,目前中國核電站數量超過其他國家總和。
陳鳳馨續指,第四,2024年中國的晶片製造產能也超過其他公司總和,預計比2023年多出每月100萬片晶片;第五,2024年中國電動車產量佔全球62%;第六,臨床實驗數量從2017年的1040項,增至2021年的2564項。
陳鳳馨認為,雖然中國大陸正面臨房地產、地方債務等經濟問題,但這跟技術競爭力成長飛快是兩回事。按ITIF研究報告的計算,中國技術力帶動生產力提升,每單位生產力創造的GDP,至少會是美國每單位的80%,而因為中國大陸人口多,只要達到80%,全體GDP就會是美國的兩到三倍以上。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