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的是,立法院審查總預算案,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喊打喊駡不絕於耳,政府機關為護航預算,幾近「造謠」,諸如財政部指控預算刪減影響民眾每月對獎統一發票的「小確幸」,農業部聲言預算被刪影響老農漁津貼之發放,這些都是「法定政事之法定預算」,不是立委說刪就能刪的;最讓人感慨的是,從媒體、出版、藝文界包括名導演們「群起」抗議,甚至以「文化浩劫」比擬。
政府補助,豢養出巨大的陷阱
首先,「媒宣預算」到底該編還是該刪,見仁見智,但早在二千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反對「政府置入性行銷」就是重大議題之一,當年媒觀基金會甚至強調「這是政府『管制新聞』的另類手法。」民進黨第三次執政,「媒體宣傳」經費爆增,增加到政府認為沒有媒宣預算就做不了事,甚至三大媒體工會聯合聲明強調「影響數萬從業員生計」,所謂「另類管制新聞」已經變型成為「豢養新聞」,完全背離媒體做為「民主第四權」的新聞自由原則。
媒體如此,文化界亦響應,他們甚至分不清楚「凍結預算」不等同「刪除預算」,發展文化產業,是政府持續經年的政策,政府補助無可厚非,遺憾的是,這樣的補助政策,似乎未能達到讓影視文化產業發光發熱的目的,相反的,文化人和媒體人一樣習慣了,視政府補助為理所當然,甚至揣摩、配合政府政策意向產製作品,「政治正確」遠勝「文化多元」,排他的「台灣價值」成為民進黨贏得政權的基礎,却讓「社會共識」分裂。
種種政府資源挹注的名目,沒能壯大「台灣價值」,却成為畫分敵我邊界的一把利刃,民進黨若能跨出同溫層一步,應該能清楚看到仰賴政府資源的「各界」,終究其是「全民」的少數,就像藍白用盡力氣企圖逆轉年金改革,却沒看到在軍公教之外,還有更多勞工;所謂「各界」喊得愈大聲,民進黨贏得「中堅階層」的可能性就愈低,在同溫層裡只能聽見自己的回音,具有取得安全感的短效,但却是一個掉下去就很難再爬出來的巨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