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林葉亭的85歲失智父親走失11天後,今(26日)在台北市至善路一處私人庭院水池被發現,不幸已成冰冷遺體。林葉亭悲痛不已,認為未能妥善照顧父親,痛哭表示:「爸爸終於可以回家了。」這起事件再次凸顯失智長者走失後的高風險,尤其是他們為何最終大多被發現在水邊的現象,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專家指出,這與失智患者的行為模式、認知功能障礙及生理需求有密切關聯。
失智長者為何總是走向水域?
失智症患者在走失時,往往因腦部退化導致空間認知障礙,無法正確判斷方向,迷失於熟悉的環境中。他們可能會受到過去的生活習慣影響,無意識地尋找熟悉的地方,而水域通常給人帶來熟悉感,對他們而言可能是童年時期的回憶或日常生活的場景。
專家表示,許多失智患者也可能是因為感到「口渴」,會不自覺地朝著水源地前進,這可能包括公園水池、河邊、排水溝等地。
然而,由於失智患者的腦部退化,導致他們無法準確評估距離與高度差異,當接近水邊時,可能不慎跌落而無法自救,最終釀成悲劇。
此外,夜間或天候不佳時,視線受限會進一步加劇危險,使他們更容易誤入水域。
天冷讓失智長者面臨哪些生存危機?
走失的失智長者不僅面臨方向感喪失的困境,還會因脫水、失溫、血糖異常等生理問題而迅速陷入危險。
失智老人基金會處長陳俊佑公開表示,若長時間未補充水分或食物,身體機能會急速衰退,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者,在未能及時進食的情況下,血糖可能驟降,導致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此外,寒冷天氣也是一大隱憂!冬季氣溫驟降,長者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若長時間暴露在戶外,死亡率將提高40%,這使得他們在水邊的生存機會更為渺茫。
失智患者在走失後,往往會因持續行走而體力耗盡,加上無法判斷危險環境,若不幸跌落水中,則因缺乏自救能力,可能迅速溺斃或因長時間浸泡導致低溫致死。
預防失智長者走失的最佳對策是什麼?
專家建議家屬及照顧者應提前做好預防措施,以降低失智長者走失的風險,特別是遠離危險地帶。最重要的是掌握 「走失協尋三不七要」 原則:
三不原則:
1.不用等:發現失蹤立即報警,不必等候。
2.不用跑:可透過社區網絡或警方快速尋找。
3.不用錢:報案與尋人服務均免費,應善用資源。
七要措施:
1.配戴緊急聯絡卡,確保走失時可迅速聯繫家屬。
2.定期更新長者的近期照片,方便辨識。
3.佩戴「愛的手鍊」,提供即時身分資訊。
4.進行指紋捺印,協助警方快速辨認身分。
5.在衣物上縫製愛心布標,標明聯絡資訊。
6.使用GPS定位設備,隨時掌握行蹤。
7.建立鄰里守望機制,讓社區共同協助關注。
如果長者拒絕配戴定位設備,應如何處理?
許多失智長者會對外來設備產生抗拒心理,專家建議家屬可將追蹤設備巧妙地放置在日常隨身物品中,例如鞋子、外套、手杖等,這樣可以在無形中確保他們的安全。
此外,照顧者應同理且熟悉長者的日常行走路線與習慣,觀察他們是否有特定的步行模式,以便在發生走失時能夠迅速縮小搜尋範圍。
社區與政府如何提升安全措施?
為了進一步保護失智長者,社區與地方政府應積極設立警示標誌、加裝圍欄,特別是在水域、危險地帶等處,防止意外發生,同時,透過社區巡守隊與民眾協助通報,在長者走失後能更快被尋獲。
此外,宣導活動也能讓民眾了解失智症的特性,減少歧視並提升社會對失智者的友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