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民觀點:廢核,減碳與濕地

2025-01-29 06:50

? 人氣

圖為興達電廠旁永安濕地成為黑面琵鷺等候鳥重要中繼站。(圖/台灣電力提供)

圖為興達電廠旁永安濕地成為黑面琵鷺等候鳥重要中繼站。(圖/台灣電力提供)

2024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SWS) 年會移師至臺灣舉行,這也是該學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行年會,SWS成立於1980年,迄今已44年,該會致力推動公民對於濕地的理解,並倡議濕地的保育、保護及恢復,其實,早年我們對於濕地的施政主軸也與該會的宗旨不謀而合,例如保育防風林與維護濕地原來樣貌都與該會的目標一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24 SWS 臺北年會主題定調為「濕地與全球挑戰:緩解與調適 (Wetlands and Global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強調濕地具有增益生物多樣性、儲碳、調節減緩氣候變遷、及協助調適社會安全之功能,以此積極面對全球的挑戰。但現階段的臺灣的作法對於上述的倡議卻大相徑庭且可能背道而馳,更別提如何與聯合國拉姆薩公約 (Ramsar Convention)所擬定2024年主題「濕地與人類福祉(Wetlands and human wellbeing) 」相互呼應。

近期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表一篇關於臺灣濕地現狀的的論文,剴切地呼籲政府正視濕地被開發的惡狀,文中指出「全球泥灘地自一九八四至二○一六年間,流失百分之十六,亞洲因為廿世紀末經濟與工業成長快速,沿海泥灘地流失程度遠高於全球,而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繼站,因此泥灘地健全程度對東亞水鳥的存續至關重要——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宛均說,為了全面了解台灣泥灘地變遷,團隊透過歷史地圖與衛星影像分析,發現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台灣西海岸泥灘地面積隨著大規模人為開發,而逐年減少,至二○一○年約有百分之五十八的泥灘地消失。陳宛均分析,在開發歷程中,因水資源需求,在上游河川興建水庫與水壩,攔截了泥沙,也阻斷了泥灘地的自然增長。此外,愈來愈多泥灘地被填海造陸,轉變為養殖漁業和農業區,或是開發為工業區、漁港及商港,使得海岸環境從天然棲地逐步變為半天然棲地,最終成為完全人工化設施。」(相關報導:陳立誠觀點:前瞻能源仍不足期待─評中研院長廖俊智的能源新規劃更多文章

珍貴的濕地

臺灣是一個海島,在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或是島嶼中的許多湖泊周遭,均有濕地分佈,比較特別的是臺灣擁有大量的漁塭,魚塭屬於人工濕地的一種,其生態功能不如自然濕地完整,然而,當自然濕地逐漸遭到破壞時,人工濕地的重要性就逐漸增大。過去我們的環境保育策略是保留濕地特性與恢復防風林功能,因此在輿論及大眾高度的環保意識支持之下,臺北關渡、嘉義鰲鼓及臺南七股濕地得以完整的保存,鰲鼓濕地曾差點淪為工業區,七股濕地也曾是東帝士集團覬覦的對象,後期更出現七股機場的荒唐主張,所幸當時的正確決策才使得臺灣保留了國際級的濕地環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