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舜觀點:當科學輸給了政治

2018-10-10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在面對一連串層出不窮的電力停電事故與各界質疑,不僅未聽取多數民意,反而走向極端;且台灣多像能源政策,始終難脫政治與各方利益干預的影子。(資料照,甘岱民攝)

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在面對一連串層出不窮的電力停電事故與各界質疑,不僅未聽取多數民意,反而走向極端;且台灣多像能源政策,始終難脫政治與各方利益干預的影子。(資料照,甘岱民攝)

『台灣會缺電嗎?』這句話或許是蔡政府上台兩年多來,從國際企業到市井小民最常在追問的一個問題。政府的回覆,也從剛上任時的『保證不缺電』,然後到『我們不缺電只是剩得不夠多』,近日更是傳出『如果新北缺電怎麼辦?』『觀塘案若過關將評估停建深澳電廠』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深究原因,無非是我國現行能源政策目標的訂定不僅昧於現實且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執行過程中又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主導與選舉利益考量,更是讓後續發展雪上加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是麻煩的,過去在野期間為了爭取選票,民進黨已將能源問題過度簡化成個案式的環保悲情,並訴諸大眾情感後,再以所謂「正義」的一方自居收割戰果。殊不知能源問題背後實涉及到有關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國家總體發展要素的多元平衡。而文青式自我感覺良好的論述,更是缺乏科學理性的思辨來支持與罔顧成本效益的考量,一旦真要落實自然窘態畢露處處難行。

20170824-行政院24日前往大潭電廠現地實勘,並表示針對關鍵性維修、施工等管理介面應加強橫向聯繫,避免再次發生疏失。。(行政院提供)
圖為大潭電廠。(行政院提供)

在當家執政後,面對一連串層出不窮的電力停電事故與各界質疑,蔡政府不僅並未改弦易轍、聽取多數民意,反而更走向極端。在再生能源方面:計畫以全球數一數二高的躉購價格引進離岸風機,並把裝置量從原本的3.5GW擴增至5.5GW;再加上從屋頂種到水上、從山頂裝到海邊的20GW太陽光電,種種舉措結果卻仍解決不了官員所謂北部電力缺口的問題。在火力電廠方面:去年815事故主角的大潭電廠,預計從當時的4.4G,於2025年前將一舉衝到總裝置量7.4GW,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燃氣電廠,此舉明顯和政府當初信誓旦旦要發展分散式電力的說法完全相左;國人尚未注意到的是除了在爭議闖關通過的第三接收站外,台電其實尚規劃了第四、第五接收站將陸續送進環評;當全球各國遍行減煤的大趨勢下,我國卻仍在繼續興建大型燃煤電廠。在核能電廠方面:政府甚至為了『明志』不惜成本的安排核四燃料棒回運美國求售,卻又在幾乎同一時間將因政治停機超過六百天以上的核二廠二號機匆忙重啟運轉,以緩解今年夏季可能的缺電衝擊。種種失序行徑,不經令人懷疑:『倒底蔡政府是找了那位智者在做我國電力供需規劃的!?』

姑且不論政策面慣於奉命行事或揣摩上意的行政體系。無論在實務面,曾經國內外獲獎無數並肩負全台供電安全的台電公司;學術面,貴為理工第一志願的各大電機、電子系,竟已相繼噤聲。其中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做出浮士德交易的專家學者群,其劇情宛如十六、七世紀天主教廷全面撲殺『地動說』的翻版。此也應了當年身居風暴中心的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所言:『當科學家們被權勢嚇倒,科學就變成一個軟骨病人。』

回顧過往,我國各項能源決策,小到規劃模型裡GDP的成長率、大到電力配比的訂定,始終難脫政治與各方利益干預的影子。只是因顧及彼此形象都僅是茶壺裡的風暴,未曾見光。但當下蔡政府因面對時間緊迫及選舉壓力,把原本應該透過科學數據印證與各方充分對話的過程,竟粗魯的搬至台面上,簡化成非一即二的政治選擇題,逼迫社會大眾即刻埋單。此舉不僅無助於決策的合理性思辨,反而使原本可明確量化的科學問題變成了各自描述、複雜難解的政治爭議。

但對於真正的科學而言,真理只會有一個,且不會隨著當下誰說話大聲、誰掌控了媒體、誰的支持者比較多而有絲毫改變。偏見並不會帶來進步、歧視亦不會帶來效率,當事過境遷再回首時,科學依舊坐在台下癡癡訕笑著我們曾共同參與過的這場政治鬧劇。

*作者為台灣能資源永續與低碳經濟學會監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