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個事件導致,獨立時的敘利亞看似是民族國家,實則是多族群的集合體,且各族關係相當緊張:德魯茲人、庫德族、阿拉維派都是少數,卻在法國統治下受到重用;遜尼派阿拉伯人作為背靠英國的主體族群,則因此對前者心懷不滿。簡單來說,敘利亞呈現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的共有慣性:國家疆域由殖民者劃定、國內族際關係由殖民者一手塑造,各大族群互有民族主義,卻缺乏國家層級的統一認同。

而這種裂痕經歷多次政權流轉,始終沒能彌合。1946年至1956年間,敘利亞歷經20個內閣、4部憲法,軍人政變逐漸取代文人政權,同時又受以阿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影響,浸潤在納瑟主義、泛阿拉伯主義和反帝國主義思想的時代狂潮中,並一度在1958年與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一時期,阿拉伯民族主義是敘利亞的政治主流、掌權的則是遜尼派阿拉伯穆斯林,但可想而知,只將敘利亞定位為「遜尼派阿拉伯人的國家」,必然削弱少數族群的歸屬感,因此1953年敘利亞南部就爆發了「德魯茲起義」,最後被敘利亞政府軍強力鎮壓。
1963年復興黨人奪權成功後,敘利亞進入一黨專政時代,期間擔任防長、出身阿拉維派的的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通稱老阿塞德)又在1970年發動政變,並從1971年起擔任總統直到2000年,阿拉維派也因此躍升統治階級,得以控制敘利亞的軍隊、情報、官僚和安全機構,這又導致其他族群不滿。
同時在1970年代,敘利亞受到泛伊斯蘭主義影響,面臨激進伊斯蘭的政治挑戰,為首的主流勢力就是遜尼派的穆斯林兄弟會,目標是推翻世俗的復興黨政權、瓦解阿塞德的一人專政。各種流血事件最後導致敘利亞政府軍的強力鎮壓,代表事件就是1982年的哈馬大屠殺(Hama Massacre):政府軍圍城27天,哈馬的三分之二被夷為平地,上萬遜尼派平民被殺,倖存者也大多經歷酷刑與性暴力。這場悲劇雖起於激進伊斯蘭騷亂,卻也受到阿拉維派與遜尼派的漫長仇怨驅動,最後又反向加深了雙方血仇,並且成為遜尼派武裝日後反對阿塞德政權的重要動機。敘利亞兩大據點一夕消失:俄羅斯轉戰北非蘇丹,插旗紅海打造新海軍基地更多文章
2000年巴沙爾·阿塞德(通稱小阿塞德)接班後,激進伊斯蘭勢力雖已不構成威脅,卻又輪到庫德族問題發酵。2004年3月,在卡米甚利(Qamishli)的一場足球賽中,一支當地庫德族球隊與一支來自代爾祖爾(Deir ez-Zor)的阿拉伯球隊爆發激烈衝突,雙方球迷也手持武器展開街頭混戰,平亂的安全部隊在混亂中開槍打死6名庫德族,足球暴力由此上升為族群衝突:憤怒的庫德族燒毀政府機關、推倒哈菲茲·阿塞德雕像,最後有超過2,000人被政府軍逮捕、超過30人被殺,數千名敘利亞庫德族為此出逃到伊拉克,事件又稱卡米甚利大屠殺(Qamishli Massac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