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手機管制辦法是解決問題,還是掩蓋問題?

2025-04-14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當社會皆被手機綁架,學生卻成為唯一被禁止使用手機的群體,這樣的教育真的合理嗎?。 (AP)

筆者認為,當社會皆被手機綁架,學生卻成為唯一被禁止使用手機的群體,這樣的教育真的合理嗎?。 (AP)

開學已過兩個月,學生重返校園,手機依舊是課堂內外的熱議焦點。教育部早在年初便預告將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並承諾於二月開學前提出草案,卻直到三月中旬才見蹤影。更令人遺憾的是,草案僅於會議現場提供紙本資料,事前毫無公開,實難令人相信教育部真有意廣納社會建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草案初步內容明定: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並由學校或各班統一保管。整體思維仍停留在「管控」與「卸責」,談限制、不談教育,將問題核心丟給各校處理,自身則撇清責任。此舉完全忽視了教育現場工作者在面對電子設備管理時的諸多困境與無奈。

在去年底立法院舉行的公聽會中,學界普遍反映學校在手機管理上缺乏明確規範支持。多數中學早已自設「停機坪」或「養機場」,上課期間集中收取手機。然而,這類「管理」未見成效,反而催生出學生攜帶兩支手機、躲在廁所偷滑等現象,更徒增學校的管理壓力。當基層早被迫各自求生,教育部卻仍將責任下放,遲遲不建構一套完善的制度性支持。

長久以來,針對學生使用手機的問題,政策一再訴諸「管制」作為唯一手段,試圖以限制與集中保管「堵住」手機對學習的干擾。然而,手機早已深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問題的核心從來不在於「能否帶手機」,而在於「能否正確使用手機」。

當學生學會的是規避規範,而非建立自律,這樣的管理終將淪為一場形式主義的笑話。學校明訂使用規則,學生就帶兩支;禁止使用,學生便轉而在課間或廁所偷滑。此類管理方式不僅無助於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反而助長其應對與逃避的能力。政策的核心應該是教育,而非僅是為了維持表面秩序的權宜之計。

此外,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性與需求,規範制定理應審慎考量各階段差異,而非草率端出一套「一體適用」的大鍋菜。教育界對此早已多有建言,遺憾的是,此次草案卻幾乎未見回應。(相關報導:台灣1私立名校倒閉!走過63年歲月,校友嘆:升學率亮眼、曾有千名學生更多文章

根據今年2月刊登於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一項針對英國校園手機政策的研究,指出不同程度的手機管制,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業表現並無顯著關聯。該研究提醒我們,手機問題的核心或許不在「管」或「不管」,而在於教育內容、心理支持與社會結構的深層因素。若教育部無法擴大視野,只停留在限制層面,恐怕終究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學生的手機習慣,真的只是校園管理問題嗎?事實上,早在他們進入校園之前,家庭環境早已塑造其使用模式。「3C保母」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家長為求方便,自幼即讓孩子以手機、平板為玩伴,久而久之形成長時間依賴螢幕的習慣,缺乏自律與時間管理能力。當家庭教育缺位,學校卻被賦予全部責任,問題只會日益惡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