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時代》選摘(2):告別過去,姐妹發展大不同

2015-07-28 05:20

? 人氣

上述這些都還沒算上地產開發的例子。當過記者的吳亞軍在45歲左右時,身價已經超過60億美元。戴秀麗中文系畢業,嫁給一名倫敦教師,在家時和英國家人住在一棟簡樸的郊區房子。她也是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靠著開發中國地下商城發跡。或是看看張欣,她是個非常上相、富有魅力的人,在贏得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獎學金之前,她原本在香港的組裝線工作,後來進入高盛,現在和先生是身價高達億萬美元的豪華公寓社區開發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爆炸性的成長提供了驚人的契機,不用說,在工資非常低廉的開發中國家,成功女性負擔得起許多家庭幫手。然而,真正令人驚訝的地方,在於今日開發中世界與同期西方世界的兩相對照:當處於經濟轉變、富裕程度相等的時期,兩邊的女性同樣可以依靠人數眾多的低薪佣人階級。

一個世紀以來

中國目前已是龐大的經濟體,但是2000年代的每人所得,依舊只有美國一世紀前的水準。即使如此,在美國經濟正在起飛的1900年代初期,美國並沒有半個董明珠或吳亞軍這樣的女性。即使到了1910年,美國也還是沒有任何高等或地方女法官,或是任何女獸醫。

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是佼佼者,〈2009年正大聯合國際商業報告〉(The 2009 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ports)估算,在中國的大型私營事業中,女性約占31%的高階管理職,這是全球最高的數字,而且這類企業有超過八成會任命資深女經理。不過,中國並非特例。

1910年時,全球沒有盧英德(Indra Nooyi)這樣的女性;這位在印度出生與接受教育的女性,後來成為百事公司(PepsiCo)的全球執行長。當時也沒有像韋妮塔‧巴里(Vinita Bali)這樣的女性,她讓印度的食品製造商大不列顛工業(Britannia Industries)起死回生,占據35%的印度餅乾市場。

1910年時,也沒有像基蘭‧瑪茲穆德肖(Kiran Mazumdar-Shaw)這樣的女性,成立了全印度與全亞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沒有人像沙烏地阿拉伯的納赫德‧塔赫(Nahed Taher),她是第一位中東銀行總裁,而且也是共同創立者。1910年的美國沒有這樣的女性,歐洲各國也沒有這樣的女性,全球各地都沒有。

但這並不是說今日的開發中國家,對女性一貫抱持著開明的態度,其實正好相反。我的朋友帕德瑪‧德賽(Padma Desai)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她是哈佛博士,成長於印度鄉下。在那樣的地方,女孩如果年紀輕輕就成為寡婦,將是無底的地獄深淵,許多人沒幾歲就得面臨這種命運。帕德瑪在回憶錄裡解釋:「印度男人不會娶寡婦或離過婚的人,那在印度文化裡是嚴重恥辱。」無子寡婦別無選擇,只能卑躬屈膝,看哪個親戚願意收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