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看八年》選摘(3)空中與地面之爭─陳納德與史迪威

2015-07-25 05:20

? 人氣

陳納德將軍受到蔣氏伉儷信賴。(搜狐網)

陳納德將軍受到蔣氏伉儷信賴。(搜狐網)

一九四二年三月,史迪威以「中國通」的優勢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時在美國軍方高層中備受信任,而陳納德則遭到看輕;但是在中國,情況則正好相反。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於一八九三年生於德州,在路易斯安那州成長,一九二○年成為美國空軍飛行員。一九三七年初,陳納德的聽覺出了問題,和上司也處不來,於是以上尉軍階退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一年的春天,他受到中國政府邀請,來華擔任空軍顧問,抗戰爆發後,他一方面在昆明訓練中國飛行員,一面在美國招募志願來華助戰的美籍駕駛。一九四○年起,蘇聯因為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關係改善,撤回原來在中國的空軍志願隊,陳納德領導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那幾十架老舊、英國不願接收的P-40C戰鬥機,加上僅存的中國空軍,就成為在中國上空與日本飛機戰鬥的惟一力量。由於日本對後方的轟炸非常殘酷(參見第六章),民眾仰望天空,對於這些漆有青天白日國徽、總是以寡擊眾的志願隊戰機與飛行員,都看成拯救中國的英雄人物。

在中國協同作戰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國史館提供)
在中國協同作戰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國史館提供)

在中國作戰的美國飛行員,飛行夾克的背上,都縫有航空委員會的血幅(blood chit),上面繡有大幅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並且有中文「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字樣。一九四一年,志願大隊的飛行員提出,在本來墨綠色的P-40C機鼻下方,畫上鯊魚圖樣,增加恫嚇效果。當新塗裝的志願隊飛機升空作戰時,沒見過鯊魚的內陸民眾稱這種圖樣是「飛虎」,「飛虎隊」的名號就此打響。美國對日本宣戰後,志願隊被美國空軍納編為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也回歸現役,出任十四航空隊少將司令官。

史迪威到任以後,卻與陳納德發生爭論。兩人爭執的重點,在於空運的噸數分配。這時,由外界輸入中國的援助,所有的陸路運輸都已經斷絕,只剩下由印度阿薩姆起飛、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抵達昆明的「駝峰」(The Hump)航線。「駝峰」空中運輸由美軍陸軍航空隊負責,最初只有二十七架飛機,美方的主管軍官住在豪華旅館裡,工作態度漫不經心,因此能夠運到的物資極度有限。在一九四二、四三年時,「駝峰」運抵中國的物資,最高峰時也不超過七千噸,當中有很大部分,還要供應在華美軍,中國方面能實際獲得的噸數,簡直微乎其微。而一個美軍步兵師處在非作戰時期的物資消耗量,就已經是七千五百噸了。

時代雜誌封面的陳納德(左)與史迪威(右)
時代雜誌封面的陳納德(左)與史迪威(右)

在緬甸戰役失利以後,史迪威決心將大部分的物資都挹注在恢復緬甸的戰爭準備工作上。由於史迪威除了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身分外,還兼有美國租借法案物資管理人、在華美軍司令等職務,他便抽調大批原來配屬第十四航空隊的物資、燃油。如此一來,陳納德的飛機就沒有足夠油料升空作戰、無法妥善維修。中國駐美特使宋子文建議羅斯福總統,將陳納德召回述職,聽取他對支援中國戰區地面作戰的意見,羅斯福同意了。馬歇爾知道這個情況之後,連忙建請總統,將史迪威也召回華盛頓陳述意見。於是兩位將軍在一九四三年的四月,同時返回華盛頓,並且在四月三十日,各自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發言。

史迪威先行發言。他用一半的發言時間,對於中國軍隊的落後、政府的貪汙無能,不肯對日作戰,而以重兵封鎖「所謂的共黨」(the so-called Reds),作出冗長的陳述和批評。他指控陳納德幻想以空中攻勢取代地面作戰,就能為中國贏得勝利;而真正能擊敗日本的做法,則是訓練和裝備中國軍隊,配合盟軍發動緬甸收復作戰。陳納德的發言倒是簡單扼要。他並不主張空中攻勢能取代地面攻勢,最大的指望只是每月能取得四到七千噸的補給品,如果能夠達成這個目標,他的空軍可以取得中國戰區的制空權、大幅摧毀日軍在中國內陸的航運補給線,並且提高中國軍民的士氣。

史迪威(右)終究還是和蔣介石鬧水火不容。(華聲論壇)
史迪威(右)終究還是和蔣介石鬧水火不容。(華聲論壇)

史、陳兩位將軍的爭論,實際上只是對「駝峰」運輸噸位的爭奪,根本談不上是陸權與制空權的層次。史迪威對緬甸作戰抱著滿腔熱情,同時還指控蔣中正不願意配合盟國出兵。但他不知情的是,英、美高層實際上對於出兵緬甸興致缺缺,不斷託詞推遲阻撓。如前文所提,蔣夫人於一九四三年五月三日訪問白宮,羅斯福竟向她提議,由中國單方面宣布取消第二次緬甸作戰的計畫。

歷史學者廖彥博與新作《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
歷史學者廖彥博與新作《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

*作者為歷史學者,本文選自《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天下文化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