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北」這樣的字眼,感覺來到異鄉奮鬥是趟有期限的旅行,等到行程結束就會返家;近來盛行「北漂」說,彷彿這樣一漂,返鄉一趟千里長征,似乎有點悲傷。相較下,我比較喜歡旅北這種說法。
最近「北漂」一詞頻繁被拿出來討論,不過早年比較常用的應該是「旅北」,譬如「旅北雲林同鄉會」或「旅北台南同鄉會」,以此類推。
早先那種年代,去了都市,比較有機會脫離農林漁業家庭的貧窮狀況,譬如我父親那個生於戰爭時期的世代,小學畢業如果可以離開農村,到都市裡的紡織廠工作,那就是「脫貧」的機會。後來也有東部人口來到西部工作的潮流。
大概從戰後到八○年代之間,光是縣市間的移動都很吃力,因為交通往來多數靠省道客運跟鐵路平快或莒光號運輸,休假取得不易,車票難以入手,又沒有像現在那麼方便的網路訂票、超商取票,返鄉難度真的很高。小時候光是從我家所在的台南東門城外,搭興南客運返回老家馬沙溝,都覺得路途遙遠,但其實現在開車也不過就是半小時而已。
到了我上大學時,西部的南北往返已經有自強號跟國光號,國內線飛機也還算頻繁。資源集中的台北,成為外鄉人嚮往就業的首要目標。我畢業當時,光是南北兩地的新人起薪,大概就有好幾千元的差距,不過扣除租金與相對昂貴的生活費,真的賺進口袋的數字大概差不多,只是考慮到升遷機會和工作內容的專業發揮度,多數人會把目標放在台北的企業。資源過度集中的結果,也才會有林強唱紅的〈向前行〉所形容:聽人講什麼好康的都在台北。那不是聽說而已,而是真的如此。
「旅北」這樣的字眼,感覺起來好像來到異鄉奮鬥是一趟可短可長的旅程,猶如有期限的旅行一樣,等到行程結束就會返家,異鄉仍是異鄉,似乎有那樣的味道。雖然很多人從此在台北買屋成家,但是心境上,好像還是有異鄉人的自知。
而「北漂」這樣的說法,在我極為私人的觀感裡,似乎有點悲傷。人生浮浮沉沉,這樣一漂,腳也無法著地,返鄉一趟,千里長征,好像比較可憐。
而今網際網路跟高鐵縮短了移動的距離,雖還是有城鄉差距的問題,不過每個人追求人生價值的想法已經比較多元,不管故鄉、他鄉,在台灣本島移動或離島之間的返鄉,如果排除天候異常的因素,跟幾十年前比較起來,時間已經大幅縮短,除了心境上的漂泊之外,距離反而不是太大的問題。
相較於北漂,我還是比較喜歡旅北這種說法。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51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