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女性力量」的進步與憂愁

2018-11-02 05:50

? 人氣

西蒙·波娃所述的女學生,就是小她一歲,後來自巴黎高師畢業的西蒙·維爾(Simone Weil)。這另一位西蒙不若波娃知名,但她日後寫就極具原創性的《伊利亞德,暴力之詩(The Iliad, Or the Poem of Force)》,為文篇篇經典。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就算不同意維爾的歷史觀點,仍說:「只要維爾寫的文章都值得一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維爾十四歲的時候,曾經因為自己可能一輩子進入不了崇高的「真理之境」而認真想要去死。然後她覺悟到,只要真心渴望真理、努力不懈,任何人都有機會進入真理之境。帶著這樣的覺悟,使她雖然來自富裕家庭,卻過著幾乎苦修的簡樸生活。維爾對人類帶著極大的悲憫,其追求的「真理」總是圍繞著消除世上苦難而轉。為了明瞭受苦之人的處境,她曾離開教職,於電器工廠擔任女工,兩年後又到西班牙支援工運團體抵抗獨裁者佛朗哥的軍隊,直到受傷被父母帶回。

維爾於工廠擔任女工時的工作證照片。(作者提供)
維爾於工廠擔任女工時的工作證照片。(作者提供)

波娃日後對自己與維爾的相遇耿耿於懷,認為對方一定將自己當作「有點靈性的小資產階級」,但這只顯示出波娃混雜了在乎別人眼光與對維爾的敬意之幽微心理,而那樣講的維爾,卻可能是因爲聽說中國發生飢荒,已經讓自己去體會餓肚子的感覺了。她經歷的真實經驗,加以純粹的心靈,使她的思想突破成見、穿透事物表象,散發巨大能量。維爾充滿醒悟的篇章,雖然不易引起同仇敵愾 – 而這也是她至今沒有廣為人知的原因,卻正是當今這關鍵時刻,能啟發我們的思想。

有幾項統計數字引人深思。當過去二十年,富裕國家的女性在學業上已有與男性一樣甚至更好的表現 – 比如美國自十八年前開始女性上大學的人數就已持續超過男性;女性擔任高管的比例,卻遠遠不及男性。在一項2010年整理的統計就顯示,美國五百大企業中,只有大約4%的執行長與13%的高管是女性。在中階管理與偏獨立運作的專業人士方面,女性則與男性不分上下。

美國女性的職位比重與男性差異懸殊 (*針對美五百大調查。出處:《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ILO,OECD,Catalyst Research)。(作者提供)
美國女性的職位比重與男性差異懸殊 (*針對美五百大調查。出處:《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ILO,OECD,Catalyst Research)。(作者提供)

男女酬勞的差異,在高管層級則更加明顯。一項2017年對歐洲主要五個國家所做的統計發現,低階員工男女酬勞差異不明顯,但隨位階升高,差異迅速拉開。在嚴重的國家比如德國與西班牙,女性高階主管的酬勞,比同位階男性少了15%。要怎麼解釋,當女性的平均天資已被證明等同於男性,剛畢業時的就業機會也不遜於男性,進入職場後,卻升遷困難,而好不容易升上去時,酬勞也較男性主管為少?

對於女性高管不成比例之少的現象,最常被提出的解釋是,女性為了照顧小孩而離開職場。只要增加幼兒照顧機制,就能改善此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