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發會公布9月景氣燈號,由綠燈轉為黃藍燈,國發會說顯示當前景氣雖續呈擴張,但力道漸緩。這話沒錯,而且除非G20峰會後,中美貿易戰有意外又「和樂」的結果,否則這個「力道漸緩,風險漸增」的趨勢不會改變,雖然未必會是硬著陸,但對景氣可能進入收縮期仍必須特別注意─本周才公布的經濟成長率已隱約透露此風險了。
過去的景氣循環都相當「道地」,從景氣的高峰到谷底走一回,景氣燈號也同樣看得到由代表「過熱」的紅燈到綠燈、再降到代表衰退的藍燈,算是完整的走一遭。雖然多年下來,隨著經濟與產業結構改變,外界質疑燈號已難反應真實景氣狀況,不過政府對景氣燈號的內涵亦有所調整,因此燈號仍被認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以台灣經濟循環來看,過去已出現14次明顯的景氣循環─第14次景氣循環的谷底就是在2016年2月,2016年5月蔡政府上台正好是第15次景氣循環的擴張期,確實算是鴻運當頭。不過今年以來景氣燈號「閃爍不定」,幾次來回綠燈與黃藍燈之間,顯示雖然有總統「現在是近20年來最佳景氣」的金口助陣加持,但經濟成長力道確實弱,別說完全無過往一樣從綠燈上飆到黃紅燈、紅燈的強勢勁頭,甚至連代表景氣正常擴張的綠燈都站不穩,三番兩次的摔下去。當然,正面看是好歹未反轉直下藍燈區。
不過,從第14景氣循環谷底為2016年2月,之後即是擴張期,至今已32個月;以過去的經驗而言,擴張期大概在35個月左右─如第14次循環的擴張期為33個月,第13與12次循環的擴張期為37個月,因此,這次(第15次)的擴張期顯然已接近盡頭了。
而展望未來風險確實不低;中美貿易戰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壓制與負面效應在發酵中,雖然外界認為(或只是期待)11月底在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中,中美領導人習近平與川普能透過「川習會」,化解貿易戰;但消息也指出,如果屆時中國不讓步,川普就會對尚未列入清單的26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貿易戰會進一步升級。結局如何,無人能知,因為沒有人能預測川普。
台灣當然難以自外於這波貿易戰與因之而來的金融市場震盪;如果月底中美能握手言和、化解貿易戰,可望市場會有慶祝行情,經濟的衝擊亦可望減緩;但如結果是戰爭升級,這波景氣循環大概就算是過了頂峰,開始進入收縮期。至於到底是能實現軟著陸還是要硬著陸,則要看政策應變與大環境變化。
至於為何這次景氣循環難以「見紅」,一顆紅燈都亮不出就可能要進入收縮期,出現「未紅就藍」的景氣循環,除了一般所謂的「新平庸時代」的解讀外,國內經濟各部門間的「不平衡」性也是主因。過去景氣擴張期,各部門、領域可以彼此牽連帶動一起往上走─出口好讓民間投資增加、內需變熱、再讓房市旺、然後又回頭帶動投資…,彼此拉抬後很容易就上頂峰見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