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6, 1941: FDR delivered his "Four Freedoms" (of speech & worship, & from want & fear)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http://t.co/092IgpKWe2
— World History 101 (@WorldHistory101) 2014 1月 6日
國情咨文救新政
然而,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羅斯福已著手爭取下一次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的總統提名,他預期全世界的動盪即將發生,需要一位強而有力的美國領導者。而他繼續討論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該要「繼續追尋這些自由」或是「直接放棄」。
無論有意或無意,這場演講無疑是羅斯福的里程碑,為隔年1月6日的《國情咨文》演說(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打下基礎,也造就了世界知名的「四大自由」。
當羅斯福為權力奮鬥時,他也藉由妻子愛蓮娜(Eleanor Roosevelt)在報紙的專欄「我的日子」(My Day)傳達了對美國獨立革命不朽遺產的感慨。在專欄中提到,羅斯福希望生活在一個國家,能夠自由加入任何宗教組織,在法律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想法,能擁有工作的權利,且其他國民也有平等的機會能得到教育、醫療與娛樂。
這篇文章普遍被認為更能詮釋「不虞匱乏的自由」,雖後來有評論者認為,羅斯福之所以強調這個概念,是為了拯救在戰爭中受阻的新政(New Deal)。
戰爭中的道德指標
「我們所追求的世界秩序,是為了讓自由國家展開合作,共同生活在一個友好文明的社會中。」在與記者密會後的半年,來到二戰戰事最慘烈的時期,歐洲大陸掌控在納粹德國的手中,英國僅能隔海相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援,而美國又採取孤立主義,由於歐洲的存亡對美國事關重大。當時焦慮的羅斯福在採取了一連串強硬的方法後決定放棄,他要執行不同以往的手段。
有別於希特勒動用武力建立的歐洲新秩序,羅斯福則提出「道德秩序」(moral order),肇基於他先前提出的人類四大自由,「我們的對外政策是基於對所有國家人權和尊嚴的尊重,而正義的道德力量必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而當美國捲入一系列戰爭後,漫畫家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將四大自由以生活化的方式畫出,利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美國人了解,其實四大自由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國家需要團結的時候,成功增強了美國人的愛國心、價值觀與凝聚力。
Norman Rockwell Jigsaw Puzzle Four Freedoms Panoramic Worship Speech 750 pc New http://t.co/xWqf0ZEZst pic.twitter.com/c4tSdyZVvy
— out of this world pr (@jacintomonaste1) 2015 6月 12日
「他用信仰戰勝了恐懼,將美國政府變成了正義的工具。」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稱,四大自由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美國的國界,持續不斷的影響世界。
自由仍需奮鬥
雖然四大自由目前仍受爭議,不少保守派人士認為,四大自由中免於匱乏與恐怖的自由是羅斯福為新政解套而提出的自由,而非美國人民的自由。但自由在美國仍是具有爭議性的概念,雖無法得知羅斯福是否有私心,但在社會動盪的戰爭時期,他用四大自由鼓舞了群眾,讓民眾能繼續為自由正義而戰。
在75年後的今日,美國的人權狀況雖已得到大幅的提升,但仍有30%的非裔公民、28%的原住民和23%的拉丁裔兒童生活貧困,非裔居民活在警察暴力的陰影下,這個號稱免於匱乏與恐懼的國家,仍需繼續向前邁進。
1941: Amerika Birleşik Devletleri başkanı Franklin Roosevelt pic.twitter.com/PzKGnKjW8I
— Dünya Savaşları (@DSavaslari) 2015 7月 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