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跨媒介、跨地域跨文化──談《日本經濟新聞》與《金融時報》的結合

2015-07-30 11:19

? 人氣

《金融時報》的數位化成功經驗

這也正是日經要迎娶《金融時報》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者的旗艦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目前總發行量約317萬份,但是數位訂戶只佔13.5。換言之,《金融時報》的數位訂戶是紙本訂戶的2倍有餘,《日本經濟新聞》的數位訂戶卻不到紙本訂戶的1/6,前者顯然有許多knowhow可供後者取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經的另一個著眼點則是全球化,《金融時報》的發行量2/3來自英國以外地區。但《日本經濟新聞》與日經旗下其他媒體則始終有著濃濃的日本味,出了扶桑三島,除了東京股市的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之外,沒有多少影響力可言。

日本書報攤上的《日本經濟新聞》(美聯社)
日本書報攤上的《日本經濟新聞》(美聯社)

日本媒體 只是近黃昏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日本報業光景還不至於太晦暗,根據日本新聞協會今年3月的統計,日本各家報紙總發行量為3970萬份,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是過去13年下滑了15%,同期《日本經濟新聞》也減少11%,讀者群世代也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日經株守國內市場風險越來越大。

日經心目中的模範應該是美國的道瓊公司(Dow Jones & Company)與彭博公司(Bloomberg L.P.),前者是《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後者旗下有《彭博社》(Bloomberg News)與《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

日經的全球化嘗試與布局

日經前任社長喜多恆雄2010年推出《日本經濟新聞》網路版,並投資英文生活雜誌《Monocle》和矽谷的數位筆記服務「印象筆記」(Evernote);2013年推出純英文的《Nikkei Asian Review》;2014年在曼谷開設採訪亞洲大企業的「亞洲編輯總局」。

儘管努力多方嘗試、布局,但是日經全球化的成效還是相當有限。如今日經斥鉅資(其淨資產的1.6倍)買下《金融時報》,問鼎全球、挑戰《華爾街日報》與《彭博社》的野心呼之欲出,顯然期望成為歐美瞭解亞洲市場、亞洲瞭解全球態勢的必經平台與標竿品牌。

會相輔相成還是貌合神離?

問題在於,兩家百年老店的結合固然可望發揮綜效(synergy),但八字不合、貌合神離的風險也不可小覷。《金融時報》向來以「無所畏懼、無所偏袒」(Without Fear and Without Favour)為辦報宗旨。相較之下,日經與日本大企業關係密切,作風保守謹慎,少有批判、調查、揭發的佳作,甚至被許多同業貶為「日本企業的公關公司」。

2011年10月爆發的日本光學大廠奧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作假帳的財務醜聞,《金融時報》一馬當先,《日本經濟新聞》則輕描淡寫。今年日本另一家大企業東芝(Toshiba)如法炮製的財務醜聞,同樣不見《日本經濟新聞》窮追猛打。

《日本經濟新聞》(美聯社)
《日本經濟新聞》(美聯社)

「無所畏懼、無所偏袒」

因此當《金融時報》被日經買下的消息傳出,許多財經科技記者就開始擔心,《金融時報》優良的編輯台傳統會不會受到影響、壓制、窒息?日經是否真的瞭解讓《金融時報》獨樹一格的新聞專業價值?在宣布這場跨國媒體交易的線上記者會中,沒有任何一位日本記者提問。

日經已經承諾會完全尊重《金融時報》編輯檯的獨立地位,說到是否做到?畏懼與偏袒的幽靈會不會入侵?關心全球傳媒發展的朋友且拭目以待。

《金融時報》大事記。
《金融時報》大事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