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95暫綱、101課綱到現在的微調課綱,名為修改或調整,但實為意識形態之爭。每當政黨輪替之際,學生們的史觀和專有名詞就要相對應地改變。藍綠兩黨都提出台灣的產業需要創新和轉型,但對於未來國家的希望--學生,我們卻一再地為他們種下意識形態的種子,而非回到教育的本質,讓他們透過學習來繼往開來。
學生們將最具學習力的青春花在學校之中,內心一定期盼將來能學有所長,退則安身立命,進則開創新局。然而,我們的主政者卻不順應日新月異的技術和潮流,積極地調整所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們培養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思維,卻一再地引進內耗和撕裂族群的力量。這次課綱微調的重點,主要在歷史、國文和公民等科目,我們看不到社會上在爭議聲中思考課綱的大方向,與論卻常被『清代』改成『清廷』、『接收』改為『光復』等細節所綁架。筆者並非認為細節不重要,但本質是教育大方向的課綱,在過去十多年來,卻屢屢失去指引的功能,喪失彈性的空間,而在枝節問題上被反客為主。這就像一台衝向懸崖的車子,車內的人們不去趕緊調整行徑路線,還一再爭辯座椅和後視鏡的角度。
過去的課綱調整,我們很高興看到將經濟學注入公民課程之中,一反從前對於公民課八股的印象,也讓學生們對於世界經濟的運作多些認識。然而,具有鑑往知來功能的歷史課程,更應該有所調整,多注入經濟史與產經發展的內容,讓師生們藉由討論來構思未來,也讓學生們在剖析大趨勢中,加強學習自身的專業知識,埋下產業創新轉型的種子。教育是國家前進的引擎,也是吸引人才的機器,而僵化的細節和意識型態,則會造成嚴重的反效果。
這次程序上的不透明,以及藉微調之名、行意識形態調整之實,惹出了這場爭議。期盼在學生退場後,朝野雙方能多引入中立的學者和專家,擬定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史觀內容,不要再因政黨輪替,陷入無意義的對立。當未來在進行課綱討論時,我們希望能積極地爭論大方向,激發出創意,為課綱的調整注入活力,引導年輕學子開創自己的未來。
*作者為經濟小說作者,曾出版《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2000年開始投身於金融界,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