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上下班時間,驚人的機車大軍充斥在大街小巷,已是台北人習以為常的風景,但面對機車的高危險性及帶來的空污問題,台北市交通局打算大刀闊斧的啟動改革,這個前交通部長毛治國曾經下定決心要整治卻功敗垂成的老問題,身為首都的交通局能順利解決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召開交通會報時,提到要減少機車數量,交通局希望透過引導自駕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來達到目標。交通局長鍾慧諭在接受專訪時,提到一項重要觀察:每天上班通勤時間,從外縣市進入北市的人,以國道客運、台鐵等大眾運輸工具為主,但從北市到外縣市上班者的交通工具,卻以自小客車為主。
鍾慧諭解讀這項數據表示,一般人都認知到,北市的停車位價格高、停車困難,因此,「只要能把台北市民的汽車問題管理好,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至於管理方式則不外乎「價格引導」,而影響決策的因子,就包括通勤安全、空污降低、空間有效利用等。
鍾慧諭指出,從安全的角度而言,台北市的機車族占每天上下班通勤人次的4分之1,但車禍事故中高達8成以上是機車所造成,尤其騎乘機車的人多為年輕到中年的族群,很多生命卻不幸在通勤中殞落。以數字來看,機車「機動性最高」、「停車最方便」,且「成本最便宜」,每10公里僅約10元(低於公車一趟15元、捷運一趟最便宜16元),停車則路邊隨機停,幾乎不需要負擔任何停車費,加上第三責任險不考量肇事率,成本過低的結果,讓機車成為普遍的代步工具。
節省行車空間 公車1輛抵機車50輛
鍾慧諭認為,「其實台北市的公共運輸擴展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她舉實例說明:1輛國道客運約可承載40人,但民眾的小客車承載率平均才1點多人(1輛汽車內平均坐1點多人),換句話說,1輛客運開進台北市,至少可以減少30輛小客車帶來的空污、交通空間等;而台鐵一列車8節車廂,一進站就是1200人,可以減少1000多輛汽車,或是1200輛機車。若改搭大眾運輸工具,可以節省很多行車空間。
此外,鍾慧諭也提到,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連外橋樑重陽橋、民權大橋,據統計,1小時約有5000部機車通過,若民眾願意改搭公車,以1輛公車搭載50人計算,只需要100輛就可紓解交通瓶頸,甚至可以為此開闢公車專用道,不但節省堵在路上的時間,也提升了通勤族的安全、減少空污。
然而,市府交通組市政顧問藍武王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台北的公共運輸路網越來越綿密,機車有因此減少嗎?檢視交通部監理站的統計,台北市的機車每年仍呈正成長,至2011年已有110萬輛機車。
「不可能消滅機車」 但可減少碳排放
藍武王認為,機車擁有與否與車主的所得無關,許多台北市民同時擁有機車與汽車,就是看凖機車可以騎到汽車到不了的地方;他認為,要消滅機車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政府應該要有魄力,推動氫燃料電池機車,同時要訂定排碳機車的日落條款,以減少碳排放,這不僅在技術上可行,甚至可以發展成台灣的產業鏈。
至於為了安全目的來減少機車數量,藍武王建議,應強力推動機車格全面收費,因為長期以來,機車族都沒有付出應有的社會成本,將機車免費的停放在路邊,形同將你家的傢俱放在公共空間,推動機車格收費雖然會遇到很多反彈,但仍應該推行;以前汽車格收費也遇過反彈,但今日看來,大家也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