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我們的明天不會更好

2018-11-11 05:20

? 人氣

作者認為,「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生活不會比現在更好。對於那些知識水準或者專業技能能適應全球化的人,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好。」圖為台北101大樓。(資料照)

作者認為,「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生活不會比現在更好。對於那些知識水準或者專業技能能適應全球化的人,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好。」圖為台北101大樓。(資料照)

這是孝威這幾年來的感觸。也許你不喜歡這句話,但我要把內心的真正感受說出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跟孝威一樣,成長於冷戰末期與之後的80後世代(或者,七年級生),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自由主義的理念:國家間不應該再有疆界的限制,自由貿易是人類必然的未來。這些是我們這批享受1980-90台灣經濟成長果實下長大的這一代的信念—實踐了自由主義的理念與價值後,這個世界也經歷了經濟的快速成長。然而經過近年來發生的一連串事情,我們卻看見了這個體系的崩毀。分隔國與國的圍牆被拆除後(例如:柏林圍牆倒塌),卻又在我們身旁重新建立起來。東歐國家包括波蘭、羅馬尼亞等國紛紛轉由民粹主義執政、到難民幾乎摧毀了歐盟的邊界開放政策、巴西的激進總統大選、再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台灣在太陽花學運中拒絕了自由貿易、許多國家領導人大談保護主義與限縮移民等等。難道,自由主義走到了盡頭了嗎?

孝威當年在學校讀的是政治,還記得課堂上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紛紛搶奪殖民地作為自己獨佔的市場。而美日兩國的興起也有賴於一戰中搶佔原先歐洲國家控制的市場,這些都是保護主義。至於一戰後的經濟大恐慌,更導致了保護主義的興盛。孝威以為,當未來充滿希望時,人們容易走向自由派,期待尚未到手的美好;而當看不到未來時,人們就容易成為保守派,要把還能掌握在手中的緊緊抓住。當年經濟大恐慌時在美國到處都是臨時工,這跟今天共享經濟下的派遣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是諷刺,我們正在見證世界又走回老路。儘管今日科技帶來地球村的方便與進步,遠遠超越一戰以前。但我們的思緒、懼怕與轉向激進的保守主義,都與一個世紀以前別無二致。

孝威認為,明天很難會更好。2000年前後,世界經歷了另一次堪比1750年工業革命般的成長機會。網路革命將人們緊緊相依在一塊,並且擴展了我們的知識領域。但也帶來了產業與工作機會的改變與減少。就像你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改變並且讓GPS、數位相機、與攝影界等等相關業界變成夕陽產業一樣。最近關於共享經濟的探索,比如Uber到亞馬遜利用共享經濟提供送貨服務的派遣工等等,讓你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但也帶來了大量而且還不停成長的臨時性勞動人口。比如去東京網咖處處可見睡在裡面的派遣工(日本目前大概有1/3的勞動人口是派遣人員),或者是美國加州只能睡在車子上的臨時工,又或者必須接受貧窮已經不再只是第三世界的問題等等。

真相是,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生活不會比現在更好。對於那些知識水準或者專業技能能適應全球化的人,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好。對他們,生活是充滿機會與挑戰的,他們願意拋棄現有並且擁抱新的知識或技能,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這並不困難。然而,這群人少之又少。剩下大部分的我們,就像龜兔賽跑裡面的烏龜,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抵達終點線,而兔子早就跑去參加其他的比賽了。我們沒有辦法拋開現有的生活方式與技能,我們必須緊緊把握手上所有的,因為我們也許不會有機會去學新的。我們憤怒,感到挫折,並且查覺不到希望。

選舉,其實跟運動比賽有些類似。一時的激情與高潮,終究會沈澱,人們總要面對現實生活。

孝威雖然相信,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會不忘初心。但是一時爽,不代表明天必然會更好。不要認為這票投下去,生活就一定會更好。然而,要投給政策方向與理念正確的候選人與政黨。關於我們的未來,沒有人有正確的答案,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有正確的答案,那他一定是在騙你。我們堅持與為20世紀的自由主義價值奮戰錯了嗎?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但是或許可以期待人類能夠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功課,不要重蹈20世紀前半的覆轍。

*作者為國民黨代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