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原爆首選 文化古城京都倖免於難

2015-08-09 19:31

? 人氣

美軍於1945年8月,在日本投擲2顆原子彈,圖為原本在名單外的長崎市。(美聯社)

美軍於1945年8月,在日本投擲2顆原子彈,圖為原本在名單外的長崎市。(美聯社)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分別投下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二次世界大戰終告結束。但事實上,在投下原子彈的幾個禮拜前,長崎市根本就不在美國的目標名單中。排在名單上首位的是日本的文化古城:京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杜魯門讓京都倖免於難

「對美國軍方來說,京都是個理想的目標,因為還未受過轟炸,當時許多日本產業已移往京都,重要的工廠也大都在那兒。」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歷史學家威爾史汀(Alex Wellerstein)說道。

日本多所大學座落於京都也是美軍對其虎視眈眈的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在京都投下原子彈,會讓人們領悟,原子彈不只是「另一種武器」,也是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

1945年6月初,美國的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堅持將京都從目標名單上移除,因他認為京都在文化上有其重要性,且該地並非重要軍事目標。但這個主張沒有馬上被軍方採用,直到史汀生直接找上當時的總統杜魯門(Henry Truman),京都才倖免於難。

 

 

不過,史汀生的主張似乎難以令人完全信服,因為廣島和長崎也有不少文化資產,也都不是軍事要地。威爾史汀認為,史汀生堅持不要轟炸京都,是出於個人因素,「其他理由都只是為了將其合理化。」

據說,史汀生曾在1920年代多次造訪京都,部分歷史學家稱,史汀生與其妻子的度蜜月地點正是京都,且他對日本文化深深著迷。

京都逃過一劫後,美軍本來打算將原子彈投在小倉市(Kokura),但因當時天候不佳,才轉往長崎。

 

美軍原本的轟炸目標為廣島和小倉。(取自維基百科)
美軍原本的轟炸目標為廣島和小倉。(取自維基百科)   

日本歷史學家:都是美國的戰後宣傳

除了史汀生之外,也有人認為美國考古學家、藝術史學家華納(Langdon Warner)才是真正讓京都逃過一劫的人,京都和鐮倉甚至還設有華納的紀念碑。

但日本的歷史學家吉田守男(Morio Yoshida)認為,類似的說法都只是美國在戰後的宣傳,方便佔領日本。「任何說法,只要可以使日本人相信『美國是在乎日本的』,不管是在乎日本人民還是文化資產,對美國來說都是好事。」

事實上,杜魯門不僅不在乎日本的文化資產,還說日本在戰爭中是個「非常殘忍、野蠻的國家」,日本人都是「野獸」。也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ur),他們不配獲得榮譽與同情。

杜魯門這番言論也讓許多人推測,美國選擇在日本而非德國投下原子彈,可能和種族主義有關。和日本人相比,美國更忌諱用原子彈轟炸同是白種人的德國。

 

 

原本不只2顆原子彈?

因為「決定」對日本投下原子彈,杜魯門在歷史上毀譽參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杜魯門約在8月3日左右下令可使用原子彈,但並未參與其細節的決策過程。威爾史汀說,紀錄片中顯示,在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後,杜魯門對其威力感到非常震驚,尤其是造成許多婦孺傷亡。3天後,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胖男人」(Fat Man)威力更是勝過「小男孩」。

1945年8月9日,日本長崎原爆。(美聯社)
1945年8月9日,日本長崎原爆。(美聯社)

領導原子彈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的格羅夫斯(Leslie Groves)將軍在7月19日寄出的一封信裡寫道,他希望至少對日本投下2顆原子彈,最多4顆。威爾史汀認為:「你可以說,格羅夫斯是因為個人因素,才用了兩種不同規模的原子彈。」

一般認為,若日本沒有在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9日很可能遭到第3顆原子彈轟炸,地點則可能是皇居的所在地──東京。儘管原子彈讓廣島和長崎成為人間煉獄,但若遭到轟炸的是京都或東京,日本人可能將更無法接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