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營困難到百萬讀者捐款贊助》英國《衛報》總編輯:感謝讀者慷慨解囊,幫助我們堅持獨立公正報導!

2018-11-15 08:10

? 人氣

英國《衛報》向讀者募款,至今已有100萬讀者線上捐款支持(Bryantbob@Wikipedia/CC BY-SA 3.0/風傳媒製圖)

英國《衛報》向讀者募款,至今已有100萬讀者線上捐款支持(Bryantbob@Wikipedia/CC BY-SA 3.0/風傳媒製圖)

英國權威媒體《衛報》走過近200年歲月,近年積極轉型,卻陷入財政窘迫的境況,加上高流量未能帶來實際廣告收入,導致經營困難。《衛報》總編輯維納3年半前上任後,開始努力拓展收入來源,積極呼籲讀者依照經濟能力,按月或單次自發捐款支持;涓滴細流終匯聚成川河,維納透露目前全球已有100萬讀者付費支持《衛報》,明年4月之前可望達到收支平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衛報》推讀者自發捐款 閱讀報導不設限

維納(Katharine Viner)是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史上首位女性總編輯,2015年6月1日走馬上任,她在12日娓娓道來自己剛接掌總編輯位子時,媒體業正值寒冬,儘管每個月有1億多人瀏覽,但超高流量未必能帶來收入,當時大部分數位廣告的預算都被搜尋引擎龍頭谷歌(Google)與社群網站巨擘「臉書」(Facebook)賺走。

維納說當時《衛報》勢必找出獲得收入的新方式,方能「維持編採獨立,投入於深入調查報導,並堅持基於事實的進步觀點」。當時越來越多媒體決定採用付費牆(paywall)機制,付費訂閱的讀者方能閱讀報導內容。

《衛報》總編輯維納

然而,《衛報》並未加入推行「付費牆」的行列。維納說,該報希望全球讀者都能免費讀到《衛報》的新聞報導,不希望只有那些付得起訂閱費用的讀者才能看見報導。另一方面,《衛報》希望無論讀者住在哪裡、收入多寡、獲得新聞的管道,每位讀者都有機會捐款給《衛報》,因此《衛報》向全球讀者喊話,希望讀者按照能力,以單次捐款(最低為25美元)、按月捐款(最低為每月5美元)、按年捐款(最低為每年50美元)的方式支持《衛報》。

努力3年半的成果:全球超過180個國家100萬讀者捐款

維納說,起初《衛報》的盟友與競爭對手都很懷疑這種方式是否行得通,但結果證明這個方式確實有效,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共100萬讀者自發捐款,讓《衛報》逐漸擺脫財務危機,並可望於明年4月之前達到收支平衡。維納說這麼多讀者慷慨解囊,「鼓舞人心」。

維納說,讀者捐款讓《衛報》得以在今年3月與其他媒體攜手合作,踢爆英國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私自從社群網站龍頭「臉書」竊取5000萬美國人資料,製造假新聞帶風向,左右選民投票意向,協助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

英國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利用社群平台與數位工具,操縱民意與輿論,最後成功將川普送進白宮(美聯社)
英國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利用社群平台與數位工具,操縱民意與輿論,最後成功將川普送進白宮(美聯社)

全球暖化、族群正義……這些報導都要感謝讀者贊助

維納說,讀者捐款也讓《衛報》能將焦點放在全球暖化的報導,揭露氣候危機對世界不同地區造成的影響。此外,《衛報》也相當關注英國「疾風號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議題,維納說讀者捐款讓他們能為「疾風號世代」爭取正義。1948年,當時英國政府為了二戰重建工作,從加勒比海殖民地運送大批非裔移民來英。運送他們到英國的輪船名為「帝國疾風號」(Empire Windrush),因此這群移民又被稱為「疾風號世代」。

《衛報》創辦人泰勒

1819年,英格蘭曼徹斯特(Manchester)爆發「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鎮壓示威事件,英國記者泰勒(John Edward Taylor)目睹此事件並加以報導,並於1821年創立《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1872年起,泰勒的外甥史考特(C. P. Scott)接下總編輯的位子,一做就是57年,奠定《衛報》成為英國知名「質報」(quality paper)的基礎,政治立場中間偏左。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1964年總部遷往倫敦,在英國媒體界的地位更為鞏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