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把握產業轉型契機,加速全球都更意見整合

2015-08-25 05:40

? 人氣

這部電影的故事原型,普遍被認為來自美國西雅圖的一位老太太伊迪絲‧梅斯菲爾德(Edith Macefield),同樣為了守護珍貴回憶、拒絕來自開發商百萬美元的開價。通常,人們在著眼未來時,若腳下沒有堅實的土地足夠支撐過去的故事,直接前行是相當困難的。於是,結合大量數位內容工作者,將住戶的珍貴回憶與期望未來之間、創造一個連貫清晰的故事路徑,並作為與他人相遇的媒介。除了珍貴的回憶,就連悲傷的回憶也可以被分擔、消化,只要將它們放進一個故事、或是講述一個關於這些的故事。這也是心理治療的常見方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轉: [方案] 結合都市化趨勢 & 貧富差距全球共識,加速全球都更意見整合

3.	聯合國《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14》
聯合國《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14》

根據聯合國去年發布的《世界都市化展望報告》:未來 15 年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將從現在的 39 億人、增加到 50 億人;而人口破千萬的超級都市,也將從 28 座增加到 41 座。 這意謂需要一個解決方案,能加速全球範圍的都更意見整合,之後對基礎建設進行更新。除了提高都市應對過剩人口的負載力(urban carrying capacity),也同時為 5G 時代的物聯網、智慧都市做好準備。

另一個趨勢則是貧富差距的全球共識:根據樂施會(Oxfam)今年初發布的報告,全球前 80 富豪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後 35 億人的財富總合。另外,全球超過 10 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到 1.25 美元。因此,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便是:如何結合都市化與分配不均這兩大趨勢,在加速全球都更之虞、也同時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

在勞動人口上升週期的都市更新,大多是由人口增加帶來的剛性需求所驅動,也往往伴隨著炒作地價、預支中產階級未來二十年消費力道,與財富集中化的副作用。然而,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BCG)人資專家賴內‧斯達克(Rainer Strack)的推算,世界前 15 大經濟體到 2030 年,除了美國、印度勉強維持平盤,其餘國家都將面臨勞動人口大幅短缺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完全不同於以往、新型態的都更商業模式,來解決都市化、分配不均的問題;而台灣可作為世界問題的縮影和絕佳的示範點,因為我們擁有獨特的都更環境。

合: [結論] 矽谷創投 vs. 台灣創投,心態差異

矽谷吸引全球創業家。(取自網路)
矽谷吸引全球創業家。(取自網路)

台灣除了可作為群眾協力加速都更、超額利潤全體共享的絕佳示範點。同時還要把握日本 ACG 產業轉型的契機,將 ACG 創作與都更意見整合流程作深度結合,及其在世界各國的文化影響力、加速全球都更。雖然相較數兆美元的潛在規模,需要的啟動資金大約數百萬美元;不過這個商業模式在經過實際驗證前,沒人知道如何去評估,更何況後續還要用到一台要價千萬美元的量子計算機。因此到矽谷募集資金,似乎就成為了唯一解。

矽谷之所以吸引全世界的創業家,是因為它是一個鼓勵嘗試的地方。只要你的構想是建立在「實證技術(proved technology)」與「有根據的推論(educated speculation)」,那麼他們就願意給予機會嘗試。根據 entrepreneur.com 所發布的資訊,去年專注於早期階段投資的世界百大創投,有 48 家位於舊金山灣區。這 48 家去年對早期階段的投資案件為 890 件、累計金額超過 4,100 億新台幣,平均每個案件投資 4.5 億新台幣;而台灣 133 家創投去年對早期階段的投資額,全部加起來有沒有 4.5 億新台幣?我想應該是沒有!

造成兩地創投巨大差異的主因,我想應該還是心態差異。前者追求足以改變世界的浪漫構想、以及千百倍的報酬率;後者則是擔心萬一失敗,能拿到年終獎金和保有下一年度的 offer 嗎?不由得讓人想起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言,「因為遵循傳統而失敗所獲得的名聲,往往要好過於因為採取非傳統手段而獲得成功」。

*作者7年級生,目前正在 FlyingV 募集前往矽谷挑戰世界百大創投的經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