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金馬獎留下的印象,大多沿於香港藝人得獎。男女主配得獎名單從八十年代到現在,由一大串香港人的名字組成,當中譚詠麟、萬梓良、成龍、黎明等所謂天王級藝人,能稱影帝也只有靠金馬獎。對於成龍可以憑《警察故事3》和《重案組》兩套動作電影得以成為「最佳男主角」,金馬獎在演技的定義上早已展示出高度開放性。但到了我可以自掏腰包買飛睇戲的年紀,看著郭富城可以憑劇情沒頭沒尾的《三岔口》首次獲得影帝殊榮,吳君如也可以憑《金雞》封后 ,金馬獎給予我有容乃大的印象就更加深刻。
隨著台灣電影近年重新冒起,金馬獎的內涵更趨多元,得獎者在台上發出不同的聲音是自然不過的事。所以說,今年所謂的「風波」根本是無風起浪,事情的曲直根本是一條不必思索的是非題。就算沒有張藝謀率先在頒發最佳新導演時說出「這麼多年輕導演的作品,代表著中國電影的希望」,傅榆身為這一套講述太陽花學運的紀錄片導演,她的得獎感言自是順理成章毫無違和之處。
其實對近十年時刻接觸中國式荒誕的香港人而言,大陸及香港藝人在微博的表忠潮也沒有什麼違和感。有說他們身不由己值得可憐,亦有認為他們是既得利益飽食鹹魚早已忘記了渴何憐之有;我個人的看法是當中也程度的差異,你要跟大隊轉發圖片交個差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像陳小春添上「中國香港」的hashtag#,或更甚如陳偉霆再加一句「念一遍,中國台灣」。相比之下,胡歌是那夜上台頒金馬獎的嘉賓,事後微博也轉發了「一點都不能少.jpg」,第二天早上被記者在松山機場追上問他對「風波」的看法,他只說了一句 「很遺憾」,但沒有說清楚是對那一方遺憾;記者最後問一句還會再來台灣嗎,胡歌點一點頭才進入他的禁區。當年胡思杜被逼寫文章批判他父親 胡適,身在台灣的胡適嘆謂共產國家不單沒有言論自由,連沉默的自由也沒有。胡歌那不出惡言的沉默只怕也需要一點點勇氣。
或者台灣的電影界應該值得慶幸,大陸的杯葛與封殺在在證明台灣的電影界沒有被滲透。前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最佳電影頒予《十年》,親共媚中向錢看的香港電影人立即群起炮打司令部,又說政治片沒有票房又要改變金像獎投票規矩云云。那夜頒獎時,金像獎主席爾冬陞還直認製作團隊內有人問他是否需要自我審查迴避提起《十年》,他回答說「後生仔,(美國)羅斯福總統講過一句說話,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到了這一夜,李安身為金馬獎主席也孤身上台頒發最後大獎,遭遇新加坡女星評委會主席鞏俐小姐臨時失場,李大導輕輕一句「你想跟同志(評審)們坐在一起嗎,謝謝你們啊」,所恃者並非兩尊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座的底氣,而是太平洋的風一貫孕育的溫情和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