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的投票心理和行為觀察,「棄保效應」或策略性投票不是新鮮事,但法律裁判不是心理學,判準的前提不是人心,而是實際的行為後果,換一個角度看,丁守中耿耿於懷,趕著投票的人可能因棄保而改投柯,他自己都想到「棄保」,他的支持者不會因此擔心棄保發酵,而趕著投丁嗎?換言之,根本沒有具體證據可以證明晚投票者棄姚投柯多,也無法證明他們沒投丁。
二00四年總統大選,因為發生三一九槍擊案,以千分之二票差落敗的連宋配同樣提起選舉無效訴訟,最終法院認定中選會點票有瑕疵但不違法也不足以影響選舉結果,至於連宋爭執的啟動國安機制或發生槍擊案等,都不是正副總統選罷法必須「停止選舉」的要件,中選會並無因此「違法」,國親所提選舉無效訴訟因而敗訴定讞。兩顆子彈都無法舉證影響選民投票行為而影響選舉結果,丁守中怎麼證明滑手機可能大幅翻轉選民原有的投票意向?遑論民主選舉的假設前提是「人是理性的」,雖然實證選舉投票的感情(情緒)因素可能更大,但不論投票基於理性或感性,都不是法官應該或必須追究的。
死守基本盤是敗選主因,訴訟只是一個人的戰役
丁守中的焦慮,反應的是他競選策略從頭就鎖定死守基本盤,企圖因為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挖走柯文哲的票而當選,他利用的是民進黨不棄保,那麼能指責柯陣營利用棄(姚)保爭勝嗎?而民進黨要不要棄姚要不要保丁,屬政黨策略或政黨道德,只要不違法,都不是法官能裁判的。
丁守中的悲憤,正是他敗選的主因。死守基本盤豈是首都市長應有的格局?只靠鐵板藍又如何能創造一個偉大的城市?就像他的對手之一,慘敗的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競選策略同樣死守綠營基本盤,打到最後甚至只企圖催出深綠票源,不相信選民,只相信基本盤,說明一點,他們根本無法掌握社會脈動、體察選民心向,台北市長必須是全台北市民的市長,不該是深藍的市長或深綠的市長,莫怪在他決定提起無效訴訟之後,會被譏嘲就算重選,他會輸的票數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丁守中一生執念在競選台北市長,但擴大不了自己的政治格局,反而縮小了他所深信的「基本盤」,某種程度甚至證明四年前沒提名他未必是錯,因為他的得票甚至比四年前的連勝文還少,這是他的遺憾也是他的寂寞。根據選罷法,在訴訟判決確定前,原當選人照樣依法就職,依法行使職權,即便最後翻盤成功,所有的市政措施或簽署的公文、行政命令均屬有效。台北翻了新頁,只有丁守中還留在投開票日,這將是他一個人的戰役,或謂「但為選舉制度故,寂寞也無妨」,只能提醒選務疏失之改善,不論修法或修改選務流程,都是行政立法的事,而非法院裁判能決。選舉結束了,丁守中該想想如何華麗轉身,而不是困在敗選的訴訟情緒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