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非關需求

2015-09-18 06:10

? 人氣

他們的網頁深沉而美麗,選單乾淨而典雅,照片高解析度但低解說度,顯示使用情境但不解釋使用目的。和許多產品網頁那種咄咄逼人、強迫觀者接受產品的好處的方式比起來,這個網頁更像是品牌形象的網頁,誘發觀者主動思考,參與構築想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們的影片則是另一絕:素樸而方正的手法有著一種古趣,故意略去背景音樂,將注意力聚焦在仍然是迷惑多於恍然大悟的產品解構,旁白刻意採取六十年代電視旁白那種平淡做作的口吻,節奏掌控精妙——當畫面中那雙手以大拇指將產品推出盒子時,觀者甚至會感受到一種肉體的脈衝,彷彿是在觀看那些奢侈品牌的香水廣告。

和三年前那篇冗長的Verge報導比起來,新的網站和影片完全地傳達了創辦人最早的願景:這不是一個量測各種數值的裝置,而是一個希望讓人心安的幸運符;使用者並非購入一個符合個人需求的IoT產品,而是參與一個禪味十足的消費體驗。

換句話說,Lapka超越了「需要」和「想望」,成功地創造出了「渴望」,以至於那249歐元的標價看起來也不再是個太大的問題。

事實上綜觀這兩年已經取得重大成功的新一代硬體新創,他們都不是只迎合消費者的某些需求而已,是成功的攫獲了某些非理性的「想望」和「渴望」:

Fitbit:公開上市,上市當日收盤市值六十億美金
Nest:被Google以三十二億美金收購
GoPro:公開上市,上市當日市值為三十一億美金
Beats:被Apple已三十億美金收購
Oculus VR:被Facebook以二十億美金收購

以Fitbit來說,雖然人們的確「需要」變得健康或者減重,但Fitbit所記錄的數值和變得健康或減重之間,並沒有直接而立即的連結,我們很難下結論說購買Fitbit的消費者都是因為深刻感覺到這種需要。可能比較接近事實的,是早期的使用者「想望」得到數據化的反饋,以明確感覺自己正一步一步朝像健康或更纖細的體型邁進,當他們日復一日地在Fitbit專屬社群上分享並且競爭走路的步數後,當他們的親朋好友對於運動手環心動時,Fitbit就成為「渴望」的選項,因為購買Fitbit不只可以滿足「需求」,更能讓他們加入和自己有情感連結的個人所組成的社群。

“舉例來說,我的Fitbit裡,除了我的資料以外還有二十個朋友分享的資料。我母親雖然住在仙台,但走了多少部我都曉得。我買了Fitbit的話,我的家族也會買Fitbit,家族的朋友們也會買Fitbit”
~Fitbit初期外部顧問・熊谷芳太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