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大校長、歷史學家王賡武在近著The Eurasian Core and Its Edges: Dialogues with Wang Gungwu o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中,也有相類觀點。書中他舉例,指英帝國擴張之時,在所羅門群島之中,英人只選最細小的圖拉吉島(Tulagi)建立據點,因為這方便他們以最低成本管理。這都呼應了三聯出版《香港走過的道路(增訂版)》當中的一段話:「英國佔領香港的目的,並無領土野心,只是為了加強對華的貿易。一直以來,英國亦無同化香港華人的打算,只要能夠維持社會秩序,港府一般都能容忍華人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過活。」
作為海洋國家,英人的權力觀,與大陸國家大相徑庭。海洋無邊界,人事經常流動,不同於大陸人事相對固定、易於行使中央集權的特點,所以海洋國家傾向以節衷與尋求合作、而非訴諸於強權與力量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大陸國家的一個例子是法國,因著權力觀的不同,英人的殖民地駐軍人數比法人少,亦因此,法國殖民地的解殖過程,比英國殖民地血腥與暴烈。
海洋與大陸國家之別,所以與九七前後的香港發展相關,是因為於中國歷史之中,海洋的政治重要性相對地低,中國與法國一樣、都可被歸類為大陸國家。如果有關「殖民」意涵的關鍵詞,是「支配」與「從屬」,那麼九七後的香港,其實更接近於「殖民地」狀態;有些學者認為香港在九七之後自動處於「後殖」時代,實在是捉錯用神。事實上,按內蒙作者楊海英在《沒有墓碑的草原》的說法,中國早已在內蒙古建立了「社會主義殖民地體制」、曾企圖製造「沒有蒙古人的內蒙古」。這都是中國治下的香港、經常聽到「權在中央」一類說法的政治背景。
至於「戀殖」相類用語出現的時空,則可回溯至台灣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夕。日治下的台灣人希望透過學習「日本文明」、取得進步,從而抗衡日人身份政治同化與擠壓,這使日語流行。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嘗試廢除日語,遇上民意反彈,使得官員批評民眾被「奴化」、「日本化」,結果激起更多眾怒,釀成民眾大規模反政府、繼而受政府暴力鎮壓的「二二八事件」。
歷史似乎總是以不同方式重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人類都不能認真從中吸取教訓。
*作者為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著有《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原文刊於香港《蘋果日報》,本文為原文之增補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