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美就網路間諜與攻擊議題羅列許多合作項目與機制,但美國媒體對其評價不高。《華盛頓郵報》稱,美方專家與官員並不確定,該協議對於網路犯罪是否會有實質效果。《紐約時報》認為,中美根本不可能限制彼此的網路攻擊,其難度甚至超過美蘇在半世紀前的核武限制談判。
為什麼?因為網路武器不像核彈頭或者是核武載具一樣可以計算數量,有一個裁減的基本單位。甚至只消敲幾下鍵盤,這些「武器」就可以立即被複製。而且網路武器也易於掩藏,像是數以千萬計的美國聯邦雇員與應徵者的人事資料被駭,美國花了超過一年才搞清楚是中國勢力幹的,但究竟是哪個單位動的手,到今天也沒能完全搞清楚。
就拿搞不清楚主嫌這一點來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網路戰時代的武器,不再像核武時代那樣具有壟斷性。除了軍隊之外,包括「愛國駭客」、犯罪組織、恐怖分子,甚至是十幾歲的電腦高手,他們全都有能力發動同樣高水準的攻擊。《華郵》也指出中美在網路爭議互信的困難所在:習近平向來否認所有對中國涉及網路攻擊或間諜活動的指控,美國當然也聲稱從來沒有為了商業利益涉及網路間諜行為,但史諾登的相關爆料卻讓美國滿臉豆花。
不過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認為,中美之間的網路相關協議依舊具有重要意義。其重要性在於,中國首次公開承諾「不會從事網路經濟間諜活動」。李侃如說:「過去他們只是單純否認他們涉及各種網路活動,還強調他們根本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雖然這份協議提供了中美未來處理網路攻擊與間諜活動的基本對策,但並沒有提及任何具體制裁措施,也沒有針對現有的個案進行討論。像是美國聯邦人事管理局遺失的2200萬份人事資料,就不在討論範圍之中。《華郵》報導,歐巴馬只是跟習近平說明了美國政府處理此類案件的相關規定。
雖然中美政府針對網路的相關協議確實踏出重要一步,但美方官員也很清楚這絕對不可能解決所有面對中國時會遭遇的網路挑戰。一位要求匿名的高階官員表示,關鍵還是在中國會不會說到做到。對於中美針鋒相對的網路爭議,之所以會有看起來這麼漂亮的共識,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網路政策專家路易斯(James A. Lewis)說:「中方對峰會想要一個快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