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市場經濟伴隨而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必然產生一批城市中產階級,這些人既希望有穩定的環境供其進行交易,也產生新的權利意識,希望受到尊重。這些權利意識開啟了民主化的進程。歷史告訴我們,市場化並不必然「立即」帶來民主化,但歷史也告訴我們,市場化「之後」的民主浪潮是擋不住的。「市場化」與「民主化」在歷史發展的軌跡上,雖有時間差,卻有著緊密的相關性。
但中共領導層深受舊蘇聯瓦解的影響,一直堅定相信「穩定壓倒一切」的國家發展政策,認為民主化將帶給中國混亂,甚至使中共政權崩潰。因此,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上不斷深化市場機能,另一方面在政治、社會層面上,卻不惜與歷史潮流相對抗,不斷強化控制的作為,即使成本愈來愈高也要強行壓制民主化的呼聲;即使再怎麼困難或不切實際,也要對網際網路加以檢查,企圖扼殺自由交流空間。
其實,四分之一世紀前,當時舊蘇聯瓦解的政經條件,與已改革開放30幾年後的現在中國完全不同。現在中國人民的生活條件,遠遠優於舊蘇聯末期的俄國人民;經濟成長的勢頭,更與舊蘇聯末期近乎破產的經濟形勢不可同日而語。現在中國內部也不可能出現「葉爾欽效應」,薄熙來的遭遇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例證。中國人民在辛苦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必定會珍惜目前擁有的成就,任何人企圖以民主化所帶來的自由,混亂現有的政經情勢,其實不勞中共當局費心,中國人民根本就不會盲目接受。中共領導層大可放下舊蘇聯瓦解所學得的「教訓」,放心地相信中國人民,相信「民主」。在逐步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中國將會受到國際的推崇,中國才能重拾一百多年來喪失的民族自信心;也只有在這種自信中,中國才能冷靜地看待日、中以往的歷史,「和平發展」才有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真正展開。民主化的中國也毋須再依賴有「兩面刃」效應的民族主義作為政權「正當性」的基礎。中國第三波的改造工程,就是建立在民主化的推行上。
中國民主化的進程,無法一蹴而成。日本作為此地區最強大的民主國家,正可提供此方面的協助。安倍總理在2012年11月提出「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的主張時,他在最後說道:「……at the end of the day, Japan’s diplomacy must always be rooted in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These universal values have guided Japan’s postwar development. I firmly believe that, in 2013 and beyo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future prosperity should rest on them as well.」既然認為「民主」是此一地區未來必然走上的道路,日本身為此一地區最強大的民主國家,其責任不應只是聯合已經民主化的澳洲、印度和美國,更應向極待民主化的中國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