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藝術史學者何懷碩先生曾在爺爺的著作《智慧不老》序言中提到:「德國詩人海涅寫康德穿灰衣、持手杖出現家門,然後在菩提樹的林蔭小徑去散步,鄰居就知道準是下午三點半。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我的哲學家朋友韋政通生活作息的嚴飭、守恆近似康德,拘絜、單調、卻造就深刻、豐富。」
何先生用文字相當貼切地呈現爺爺一生守恆嚴謹的生活樣貌,而我這個小孫女在一旁跟著思想家爺爺生活,更是感受至深。爺爺每日的生活作息是:早晨五點半起床,喝點溫開水後,就沿著大埤湖公園或在家中庭迴廊走上幾圈的路,再佐以半個小時左右的氣功。接著,閱報、吃早餐,開始第一階段的做學問。
中餐飯後小憩結束,緊接著他第二階段閱讀寫作的時光。晚餐前的一個小時再做些小運動,聽聽音樂稍作休憩,約莫傍晚六點準時用晚飯;飯後盆浴後,觀看新聞或專訪,再繼續做學問;睡前高粱配小菜,十一點以前就寢。他的生活日常極其規律,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我常常覺得他的生活可能比西典軍校還要嚴謹,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甚至絲毫無樂趣可言,更令我不解的是,他本人身在其中竟也怡然自得。但也許就是因為這些日復一日規律的堆疊,讓我看到了重複的力量,也成就了他畢生引以為傲的學問,無論在思想或生活上,他都擁有自律下全然的自由。
爺爺的自律還體現在生活中的不同面向,例如早餐總是以一顆白煮蛋、一片吐司或芝麻包、一杯牛奶或麥片,再搭配一份中國時報隨餐閱讀,這樣固定的生活模式直到他九十多歲時從未改變。當時年輕氣盛時的我對這一成不變的早餐,曾經反感至極,甚至每到了差不多用餐的時間就想要快閃逃離,但是出門前還是被留步叮囑,至少要把白煮蛋帶著吃。
回首過往,當人生走到現在這個階段,我才漸漸明瞭,那每日一顆的白煮蛋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平實卻也雋永的關愛。他的重複,也牢牢捍衛住了我們的健康。
天地間的真人,從裡到外追求一致
爺爺的治學嚴謹也表現在平日生活與做人做事上。舉例來說,他每日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容任何人輕易干擾,即使是親密如女兒的我在結婚後,偶爾想要回家拜訪,都應該要提前報備,盡量不貿然到訪。倘若有人到爺爺家中作客,不慎罹患感冒而未事先告知,他也會請對方回家休息,擇日再聚。爺爺並非不愛與人親近,更不是孤僻之人,相反的,他喜歡結交朋友,更常勉勵照顧青年後進,他只是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步調,擔心生病後會造成家人的負擔,或是延誤做學問的進度,希望我們勿因一時之圖便影響他人。爺爺總是說:「每個人都要為別人設想,不能因為自己的無心而造成別人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