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推出二0三0年雙語國家政策,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教育部表示將在一0八學年度開始培育全英語授課師資,目前規劃招收及結業的標準,是以全民英檢中高級的初試與複試為標準,對象是從中小學開始實施,英語、數學及藝術課程用全英語上課。然而,政策一出,隨即遭到全國教育工會提出,勿捨本逐末的五個是否質疑。
筆者肯定教育部的勇氣,但支持教育團體的主張,因為小學英語教學已行之多年,為何台灣學生平均英語程度,仍落後日、韓,甚至大陸。筆者在高等教育服務,經常有機會與其他學府的先進聚會,在此說說接觸的實情。
高教問題來自於基礎教育的鬆動,最終反映在大學畢業後的職場能力上,但是李遠哲時代的教改方針,至今仍領導著台灣的教育政策,所以應該檢討當時教改錯誤的方向,例如在國小提供多種母語讓學生選修,建構式數學的提倡,高職設立普通科,及廣設大學等,都是為人詬病的問題,如今問題一一浮現。
其次,現在除了升大學沒有壓力外,中小學的課業和補習壓力不減反增,成績卻不見提升,中小學趨於教育貴族、平民兩極化,從私立雙語學校日增,即可知道答案。教改標榜的快樂學習,在幼稚園及國小低年級是可行的,但隨著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增加,時間及專注程度亦會增加,唯有在解出一道難題,或激發出一新的思維時,快樂才會伴隨滿足感而生,所以快樂學習是一假新聞。
再者,現行的多元入學,原本是希望不要埋沒在某一領域有專才的學生,以及讓學生有再次選擇,多方學習的機會,現在卻成為有心者進入名校的方法,更嚴重的是,使得無任何相關基礎的中學生,可以進入科技大學系院就讀。以筆者為例,服務的學校屬於高教的中上段,深深感受到學生英語程度的每下愈況,一班英語程度合格的學生,恐占不到全班的半數。問其為何要念英語系,主要原因有家長要求,想重新學習英文,應該比較好念,換個興趣等,筆者還遇過連英文字母都念不齊全的學生,使得上課的困難度倍增。
五月間,筆者和北部幾所學校的教師,商討南向國家大學來訪之事,大家的共識是,現在學生的英語能力有待加強,並有部分教師表示,寧願接行政職,也不要多教課,甚至有位教師說出,由於學生程度的關係,使得該系無法再接需要使用英文的產學合作案,直接影響的就是與產業連結的關係。
教育是百年大計,國之根本,當優秀的中學生不斷出走,大學生的能力與學歷不符全,現在又來雙語政策,結果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不嚴師之惰,只要教育部能提供完善的教育環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雙語自然會在學生間發酵。
*作者為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