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年發放上百億納稅錢補助生育,期待化解少子化的「國安危機」,但據《風傳媒》量化統計、質化訪談後發現,生育補助的促生效果並不大,更遠不及龍年帶來的嬰兒潮效應,換句話說,百億經費根本投錯了地方;而父母遇到的困難,政府又不夠積極地去解決,若持續下去,少子化恐會成為永遠的「國安問題」。
各縣市債台高築 競發生育金不手軟
要維持人口不增不減的穩定結構,必須維持生育率2.1的水準,但台灣的生育數嚴重不足,要達到人口替代水準早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就連育齡婦女平均生1胎的標準都快要失守;為此,各縣市政府陸續祭出生育補助,金額不一,以苗栗縣爆發地方財務問題前的每胎34000元(目前降為20000)最多,其次為彰化縣與桃園縣的30000元,北北基給20000,中南部縣市最少也有每胎3000到8000的補助,全台不約而同,刮起一股給錢催生的風潮。
但在各縣市債務普遍高漲的當下,這些錢是否達到促生的目標?政府在砸錢的同時,是否有做好事前的評估和事後的效果追蹤,以免人民的血汗錢在不謹慎的情況下遭濫用?舉例來說,苗栗縣若未被揭露債務危機,就不會將每胎34000元的生育補助在一夕間降為20000元,生育補助如此輕易地成了優先犧牲的項目,是否彰顯這些錢根本沒有花的必要?
為了追蹤生育補助的效果,《風傳媒》查閱全台各縣市2007到2014年的生育率,結果發現,生育補助金不但不敵龍年的促生效應,實際的效果也相當有限。
龍年生育率大幅成長 生育津貼催生效果有限
從數字來看,各縣市遇到龍年(2012年),生育成長率多從10%起跳,甚至有縣市逼近30%;若再比較各縣市開始補助的隔年生育成長率,扣除會受龍年影響的因素後,剩下的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金門縣6縣市,除了台南市仍有17%的成長率,其他縣市的生育成長率都在2%到6%的低檔徘徊,台東縣甚至呈現生育「負」成長,遠遠不及龍年的成長幅度。雖然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複雜,但由此可以合理推測,生育補助與生育成長率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且生育補助並非影響生育率的關鍵原因。
生育補助金額與生育率 相關性不大
再以2014年為例,觀察當年各縣市生育補助的金額與生育率,可發現兩者的相關性不大,最顯而易見的是,新北市、台北市、金門縣與連江縣同樣發放20000元生育補助,但生育率卻有著極大的差距,最低的新北市生育率僅為1.19人,最高的連江縣卻有2.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