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考試」?
「出試題測驗考生的程度或技能」,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是這麼解釋的。
換言之,考試應當只是測驗學生學習狀況的一個「工具」而已。但在台灣,這真的是事實嗎?
就我看來,現實恰好相反。
絕大多數的學生和老師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或「為了考試而教書」,只背考試會考的內容、只教考卷上會出現的題目。其他因為考試不會考,看了或教了會浪費時間、「影響進度」,乾脆就不要看、不要教了!「考試考什麼,老師教什麼 ; 老師教什麼,學生就背什麼。大家最好都不要有意見。」這就是台灣教育的最佳寫照。
考試就是一切。你不好好讀書,就沒有好學校念 ; 沒有好學校念,就找不到好工作 ; 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好薪水。這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的觀念。注意,這裡說的都是在「不好好讀書」的情況之下。
「讀書」、不是「學習」!
18940,台灣在2013年年底,共有這麼多家各式各樣,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考研究所、考公職、考檢定的補習班。國中生在課餘時間還有上補習班的比率更是超過五成。試想一下,如果你今天上了超過9個小時的課、考了6張考卷,然後放學之後還要到補習班繼續上課、繼續「衝刺」,你認為你還會有時間、還會有體力去學你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看你自己真正想看的書、寫你自己想寫的日記或玩你想玩的樂器嗎?
國中歷史有教到,明清的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使得讀書人的思想被僵化,選出一堆只會考試、不會當官的傢伙,間接導致了清末政治的腐敗。當我們在背誦這段歷史時,我們自己的思想卻也正在被僵化……我們的教育體制同樣教出了不少不知烏克蘭最近到底在幹嘛,只知道他曾經在地理課本第幾冊第幾頁出現過,但每次都可以考90分、100分的考試機器。但那又如何?老師們總是強調要「學以致用」,但這四個字似乎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教育環境之下並不適用。
「成績」依然還是「人才」、「優秀學生」的首要條件。你會猜題、知道怎麼在考卷上寫正確答案,遠比你反服貿、反核電來得重要、來得「實際」。
這樣的教育體制教出來的學生,大多有很好的學術技能、世界一流的技術,但就是缺乏「原創」。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企業一直以來都只能幫別人代工。你或許會說,幫外商代工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台灣還不是在1950~70年代時靠著「出口導向」,設立「加工基地」,創造了「台灣奇蹟」?
但現在的台灣,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台灣。我們的人工成本,很明顯的,在「經濟奇蹟」之後,已經比中國和東南亞諸國還要來的「不友善」。外商,甚至台灣的本土企業,多已遷廠到上述這些地方,我們已經沒有本錢在幫別人代工了!
在21世紀,你要讓世界看到你、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最快也最划算的方法就是「靠腦袋」。有品牌、有原創、有行銷,你才有機會讓大家看到你。靠代工賺錢不僅不夠有保障,也無法「有效地」宣傳台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會說iPhone是蘋果做的還是鴻海做的?答案應該夠明顯了吧?
如果有哪個政治人物「真的」愛台灣、關心台灣,就拜託從「教育」開始做起吧!我們不能再用這種「代工教育」教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意絕對不是取幾個很好聽的課程名字、寫幾張精美的教學計劃就能達成的,整個台灣的教育體制都必須「大改造」一番,讓學生真的能「學以致用」,讓他學他想學的,學他有興趣的,給他資源去研究,給他舞台發揮……這才是「教育」存在的目的,不是嗎?
*作者為一個受不了台灣教育體制的高一學生、國際新聞社「哈茲帕講堂Chutzpah」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