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億2500萬公里之外,人類首度聽見火星的聲音!NASA洞察號傳回火星地表「風聲」

2018-12-08 19:07

? 人氣

降落火星已10天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無人探測器「洞察號」,7日將火星地表空氣擾動生成的「風聲」傳回地球,這是人類首度聽見火星上的「聲音」。下一步洞察號將持續收集火星表面的地表活動與溫度資料,幫助科學家理解火星的地質構造與演化歷史,解開行星演化的奧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火星空氣吹向太陽能板,造成洞察號(InSight)振動時,其氣象站的氣壓計、甲板上的地震儀記錄下當時的振動形式,透露出風的來向與源頭的線索。這就像洞察號代替人類張開耳朵,聆聽火星上的聲音。地球與火星的平均距離約2億2500萬公里,這段音頻彌足珍貴。

依據推算,火星陣風的時速約為16公里至24公里,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天體物理與行星運行科學中心教授班菲爾德(Don Banfield)對《衛報》表示:「如果我們坐在洞察號內部,感受大概就像夏日起風的午後。」

再過幾年,NASA將送出配備2具收音麥克風「火星2020探測車」(Mars 2020 Rover),一具記錄登陸火星過程的聲音;另一具則將收錄車上雷射穿越物質所發出的聲音,藉由頻率變化來辨識這些物質的成分。

洞察號原定任務是調查火星地質組成與地殼活動,這段音頻算是意外收穫。不過洞察號任務首席科學家巴奈特(Bruce Banerdt)表示,任務目標本來就設定在收集火星地震的資料,因此聲波也屬於調查範圍。

洞察號下一步:觀測「火星地震」

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時,從地底傳出的振動波會讓地球像鐘一樣發出聲響,NASA這次計畫正是要調查火星地震(marsquakes)發生時,會不會出現相似機制。在成功克服穿透火星大氣層、衝向地表的「恐怖7分鐘」後,未來幾周洞察號會使用機械手臂,將搭載的地震儀和探測器移至火星地表,它的「探測觸角」也將鑽進火星地表下5公里深處,探索火星內部組成結構。

不過洞察號不同於以往探測車著重探索地表計劃,它將在固定位置上保持靜止不動,好讓地震儀收集火星地震的頻率和規模。

行星震盪波行經地層時會穿過不同密度的組成物質,有時甚至會在不同構造層間反彈,因此震波波形將反映出地層構造的成分,有助於研究團隊直接測繪火星內部情形。再加上火星的地質構造在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間,還屬於原始狀態,研究火星地震能提供類地行星演化過程的線索。

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副首席研究員斯穆瑞卡(Suzanne Smrekar)表示,「行星內部所發生的事情,驅動了地表地質活動,甚至是大氣演變。我們需要了解行星的整體地質演化情形,才能知道這顆行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