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紙醉金迷的年代,只要投資績效好,客戶不會太在意這些行為。一旦金融市場表現不好,投資績效下滑,基金經理的行為就會引人側目。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市場人心惶惶。面對投資人贖回Novogratz所管理的80億美元宏觀策略基金當中35億美元持份的壓力,居然宣佈停止處理贖回。這個業界俗稱「關水閘」的決定,對投資人的心理衝擊不亞於在銀行ATM排隊卻領不到錢的人龍。等到次貸危機緩解,股市復甦,Novogratz管理的宏觀對沖基金雖然隨之反彈,但AUM一直未能在2007年的規模之上站穩。2014年到2015年宏觀環境波譎雲詭,各國央行努力「維穩」股債匯市的預期,造成宏觀策略基金難有亮眼表現。2014年12月時宏觀對沖基金AUM還有約80億美元,到2015年6月時跌到約74億美元,但到9月時就被投資人「抽水」到不足20億美元,這還是在Novogratz重新掌握操盤之後的狀況。明眼人一看就知,該基金的管理肯定出了大問題,不然贖回壓力不會如此之大。果不其然,日前FIG宣佈將關掉宏觀對沖基金並將資產還給投資人,Novogratz將辭去在FIG的職務,並以每股4.5美元的代價回購Novogratza手上的FIG持股。此消息一出,FIG逆勢上漲7.5%。
上漲的邏輯其實很簡單。FIG的現金超過2億3千萬美元,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中還持有12億美元的投資部位,負債僅剩7500萬美元,再加上尚未分配的績效獎金,FIG一股的清算價值至少也有5塊錢。若再考慮FIG所管理的私募基金與信貸基金很多都簽有合約,投資人不能任意贖回。一旦排除宏觀對沖基金這種與股市匯市高度相關的投資策略,FIG管理資產結構與管理費營收的穩定性大幅增加。像FIG這樣的投資公司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投資人對金融市場表現的預期所驅動,當大家都對後市悲觀時,FIG的股價肯定便宜,但是就算狀況慘到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投資人仍然需要專業團隊管理資產。全部變成現金或全部放到指數ETF之中,是不可想像也不能發生的事。因此當關於宏觀策略面的不確定性因素被消去後,FIG的股價短期利空出盡,反彈很正常。接下來的關注重點,還是回到FIG投資策略的基本面。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為什麼投資人應該投資某種資產類別(asset class)?以FIG核心主營策略的私募信貸基金為例,其實包含了許多子策略。主管信貸策略的Briger,曾經是高盛紐約總部的金童,很自豪地說他的商業模式是「買賣你在彭博終端機上看不到」的東西。從債務重組的北美房地產到自爆的義大利太陽能電廠,基本上是禿鷹型的高利貸「價值投資」。這類策略的優點在於投資團隊可以像銀行放款一樣針對各式各樣的狀況透過特約條件「下樁」來控制風險,但又不會像銀行一樣因為僵化的內規與外規而處處制肘。這個策略績效如何?從2002年到2015年,信貸策略的旗艦基金平均年回報率超過11%,基本上不受公開市場波動影響。更有趣的是,Briger領導的團隊在2008、2009、2010年趁危機大舉投資,許多部位賬面盈利很高,卻並未完全轉化成得分配利潤挹注損益表。再引FIG的私募基金旗艦為例,在金融海嘯之後曾經向AIG收購了其持有的次級貸款供應商Springleaf(LEAF)80%的股權,按FIG承諾給投資人的績效要求推算,只要LEAF的股價維持在45塊以上,績效獎金就會開始發放。總而言之,FIG的投資價值,其實是在信貸週期下滑時才會充分展現。市場偏偏會弄錯,認為行情不好,所有金融投資業態都會受損,寧可錯賣,不願戀棧,導致許多投資公司的股價看起來非常便宜,這正是價值投資的好時機。投資人之所以會付出高額費用聘請基金經理,為的就是能夠在掌握這種好時機,讓專業人士大膽出手,博取優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