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活動沒收費、人力不足,請參與者懷感恩心」、「東西都是我在弄」、「全辦公室只剩我一人在忙」、「然後呢,你要來幫忙嗎?」。筆者近日參與我國中央部會駐外單位的活動,竟在活動群組看到主辦方在與會者於活動前一晚詢問會議議程後作出如上回應,實為驚訝與嘆息。如此苦幹實幹、以苦勞作為資格論、不容質疑、也和實際正規做法脫軌甚多的表現,也許是台灣文化之一「愛拼才會贏」的展現,卻也透露出我國轉型成為進步、開放與國際化的重大隱憂。
過去台灣數十年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大抵是在二次大戰後的冷戰地緣政治格局、國內長時間的一黨威權統治下,逐步從進口替代、形成倚賴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並在生產過程中,透過大量的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動力與資本、「黑手變頭家」以及中小企業生產網絡的大量創業機會,形塑出「愛拼才會贏」的主流文化與意識。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自然而然地內化了一種意識:寒窗苦讀、拼命工作,是唯一的真理;但,對於所讀的內容,真的完全正確嗎?只有一種詮釋嗎?畢業後,對於所做的事情,目標是什麼?為什麼一定只能這樣做?類似的反思卻付之闕如。長期下來,也造成了多數人思考的怠惰,真真確確地成為了一顆顆機器裡的螺絲釘,似乎只要持續運轉、就可以有可觀的報酬與功勞。
然而,在商品、資金、人才、技術等跨國流通更加頻繁、競爭也更加激烈的現代,這樣的想法、思考的怠惰、欠缺批判與反思的狀態,必須被改變,否則只會被世界無情地淘汰。以這場活動為例,活動的整體目標、每一個子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實質意義在哪裡?這必須來自理論、實際個案、實務經驗的累積與交互辯證,絕非只抄形式、欠缺深度的草率操作。而要怎麼達到這些目標?活動打算怎麼做?只能這樣做嗎?這些都有賴透明的溝通,包含預期困難、需要的協助是什麼。這絕非示弱,而是集結眾智與眾力的絕佳機會,更快、更有效、更有趣的做法往往在討論中產生。這也完全需要開放的態度、講求實際績效的文化,但這也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意識改變,例如:認知到,質疑並非針對個人、也不是自己做得很累,就可以合理化一切問題,並且願意相信所有人都是為了更遠大的成果而努力。
正如同學者屢遭知名期刊拒絕,回應「我寫paper寫得很辛苦」一樣沒有用。在私人企業,你也很難想像業績沒有達成的員工或主管,一再強調自己每天加班多久,會有多少人願意買單。一樣的,政府機構如果每天都把output掛在嘴邊、追求量化指標的達成率,卻沒有對指標的深入思考與實質outcome,其實也都只是官樣文章而已。
以筆者之見,台灣要能轉骨、打造新文化、在國際立足,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如果你有機會上台致詞,千萬不要再把寶貴的時間當作政績發表會;如果你被問問題,也不要再用「你沒做事」、「你又不懂」這些情緒化字眼錯失進步的機會。當然,當你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不要漫無目的追求KPI的達成,反而要反覆思考做事的目的、並時常檢討手段是否有效。在一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我們也都要清楚、透明、平等地溝通,接受每個人對事情都可能有不同意見與批評的事實,共同打造一個開放的文化。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地一起把問題想清楚、把規劃做仔細、執行出來的成果也才是台灣真正需要的東西,就像是我們喊得很久的轉型、進步、開放與國際化。
*作者為旅外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