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大屠殺電影 《索爾之子》帶領觀眾親炙恐懼

2015-10-23 22:48

? 人氣

觀眾能在畫面中看見的外部資訊並不多,但這並沒有減弱多重恐懼與緊張感的堆疊。拉斯洛納米斯描述觀眾「雖然身處核心,卻看不見所有事物」。這種畫面手法,無疑也強調了一個集中營囚犯的臉,是一張不再具有人性的臉,一張已死之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匈牙利導演拉斯洛納米斯(László Nemes)的首部電影作品《索爾之子》(Saul fia)於2015年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大放異彩,拿下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及國際影評人協會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並將代表匈牙利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0月於倫敦影展(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放映時,拉斯洛納米斯表示,「我不認為你在製作電影時會想著得獎與否,但你絕對會希望可以讓觀眾看見,希望觸及到全球的觀眾。」

《索爾之子》電影海報
《索爾之子》電影海報。(取自美昇)

《索爾之子》故事背景設於1944年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描述一名「工作隊」(Sonderkommando)成員索爾(Saul Auslander, 格查羅里格(Géza Röhrig)飾)在毒氣室發現一名他認為是自己兒子的年輕男孩。隨著自己遭到處決的時限逼近,工作隊成員準備叛逃。

盟軍步步逼近,也迫使德軍加速殺害大量受囚者。身處集中營運作核心的索爾,卻只有一個目標:找到一名猶太教拉比(rabbi)、為兒子舉辦葬禮。

這是38歲的匈牙利導演拉斯洛納米斯首部劇情長作。拉斯洛納米斯生於布達佩斯,曾於法國修習歷史、國際關係與劇本寫作,此前擔任知名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Béla Tarr)助理2年。

匈牙利導演拉斯洛納米斯
匈牙利導演拉斯洛納米斯。(取自美昇)

拉斯洛納米斯表示,這部作品的構想已醞釀多年,但最早靈感來自他閱讀的集中營囚犯手寫紀錄。他於是想要進入大屠殺集中營的「地獄核心」,以一名工作隊成員為主角,敘說一個簡單的故事。

集中營中的工作隊員也是德軍手下囚犯,大多數為身體較為強健的猶太人。他們負責協助集中營運作,工作內容包括陪伴受害者進入毒氣室、清理毒氣室、搬運屍體、將屍體送入焚化爐、與處理屍體餘燼等。工作隊員的自由空間與食物配給量較多,也較晚受到處決。

「這不是一部描述大屠殺的電影」

關於大屠殺的電影作品很多,幾乎已自成一個分類,但拉斯洛納米斯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語言描繪這段歷史中的人性面貌。他表示,這不是一部描述大屠殺的電影,而只是一個男人受困於一個恐怖處境的故事。

《索爾之子》劇照
《索爾之子》劇照。(取自美昇)

全片幾乎全以淺焦鏡頭組成,索爾的臉部與上身佔據泰半畫面,他所處的環境背景則是略顯模糊的。拉斯洛納米希望這種拍攝手法可以為觀眾建構一種私密的旅程,隨著索爾的行動,走過集中營這個死亡機器的實際運作機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