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亂局到法國「黃背心」之亂:西方民主國家陷入政治混亂,新型態民主革命崛起

2018-12-17 11:10

? 人氣

2018年11月24日,穿著黃背心的抗議男子站在通往法國總統府艾麗榭宮前被焚燒的拒馬,高舉著法國國旗。(美聯社)

2018年11月24日,穿著黃背心的抗議男子站在通往法國總統府艾麗榭宮前被焚燒的拒馬,高舉著法國國旗。(美聯社)

從反對調漲燃料稅變成反政府的法國「黃背心」示威活動持續延燒,甚至還擴散到周邊國家;隔著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英國政壇也因為脫歐一陣混亂;跨過大西洋,白宮裡的美國總統川普揚棄人權、自由貿易,推翻數百年來由前人奠基的秩序與價值。《美聯社》14日分析指出,西方國家的混亂並非民主的瓦解而是轉型的過程,但轉型能否帶來更加自由的道路仍是未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混亂中崛起的「新型態民主革命」

2018年6月20日,一名坐在計程車內的男子對著路邊抗議脫歐的民眾叫囂。(美聯社)
2018年6月20日,一名坐在計程車內的男子對著路邊抗議脫歐的民眾叫囂。(美聯社)

《美聯社》資深記者普萊斯(Niko Price)撰文分析道,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這些自冷戰後長期支撐全球秩序的國家近來都陷入混亂之中。法國的「黃背心」(法文:gilets jaunes)示威的主力就是一群被全球化所遺忘的基層民眾,他們穿上隨手可得的黃背心,在街上抗議由一群「距離民眾太遠的菁英」組成的政府,以環保之名調漲燃料稅,最終逼得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不得不正視他們的訴求。

隔著海峽相望的英國也因為2016年的脫歐公投深陷政治風暴中。執政黨保守黨國會黨團,12日以「脫歐談判無力」為由,啟動了對黨魁、現任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的「不信任投票」,梅伊的領袖地位一度瀕臨崩。雖然最終梅伊挺過不信任案,但脫歐困局仍沒有解方,英國脫離歐盟的前景還是一片晦暗。

2018年12月11日,民主黨眾議院領袖裴洛西(左)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右)與副總統彭斯(中)會晤。(美聯社)
2018年12月11日,民主黨眾議院領袖裴洛西(左)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右)與副總統彭斯(中)會晤。(美聯社)

大西洋彼端的美國,則是在2016年選出一位揚棄人權、言論自由、多元價值與傳統盟友,凡事「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的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他退出全球共同對抗暖化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和解決伊朗核武問題的《聯合全面行動方案》(JCPOA)。川普的支持者們激賞他的「偉大作為」,其他人則是憂心忡忡。

我們不靠投票!憤怒人民透過示威和社群媒體串聯直接表達不滿

以上事件都有個共通點:權力核心以外的普羅大眾,對抗過去將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政治菁英,進而發動最貼近他們基本思想的新形態抗爭行動。普萊斯認為,這一系列的行動並不是削弱民主,相反的是一種新崛起的民主革命。

2013年12月13日,一名男子經過法國巴黎的一面牆,牆上用噴漆寫著「2008年:我們沒有忘記,把錢還給我們。」(美聯社)
2013年12月13日,一名男子經過法國巴黎的一面牆,牆上用噴漆寫著「2008年:我們沒有忘記,把錢還給我們。」(美聯社)

普萊斯指出,這種新型態民主的崛起肇因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此後全球經濟衰退緊縮多年,「未來會更好」這種執政當局長久用來保證政局穩定的承諾成為空頭支票。

憤怒民眾於是選擇不再遵循西方傳統遊戲規則,採用更直接的方式表達個人訴求。這種新型民主的崛起,打破西方民主國家自二戰以來幾十年來建構的互動、協議及生活的共識。

英國脫歐協議原訂11日在英國國會下議院表決,但該協議引起強烈反彈,首相梅伊眼看過關無望,10日緊急宣布延後表決,並對議員發表演說(美聯社)
英國脫歐協議原訂12月11日在英國國會下議院表決,但該協議引起強烈反彈,首相梅伊眼看過關無望,10日緊急宣布延後表決,並對議員發表演說(美聯社)

西方民主的混亂提供中國擴張影響力的機會

在傳統西方民主國家陷入混亂的同時,伴隨全球各地右派民粹領導人的興起,例如菲律賓的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和巴西的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也提供了中國機會,能夠積極將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

法國「黃背心」示威蔓延,比利時爆發警民衝突(AP)
法國「黃背心」示威蔓延,比利時爆發警民衝突(AP)

普萊斯指出,這種新型態西方民主革命仍否帶來通往自由的新路徑,帶來更平等的世界,仍是一個大問號。更令人憂心的是,在傳統西方民主國家內部動盪的同時,二戰後將這些國家緊密結合的共同價值,是否還有倖存的機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