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英的這封「罪己」信中,流露出的疑惑,不正顯示了她根本不了解人民,根本不認識她治理的中華民國,更不知道這次大選的「韓流」就是要給民進黨重新安置一個ATP,(其實,小英根本不了解,這波「韓流」就是反改革的全面匯流,向小英抗議:你自認的改革是遠離民意的改革!)讓小英的改革列車先減速,回歸正軌,不然的話,悲劇隨時可能發生。可惜的是從小英的筆意與心意中,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波「韓流」對民進黨的價值,她還「沉溺」在敗選的怨恨中,只是身為黨主席,不得不出面認錯,當然得辭去黨主席以示負責!當然在她筆下的歉意是完全離開人民的,依舊停留在自己「想當然爾」的層次,更不用說接地氣了!
敗選後,小英迅速發動了「聆聽之旅」,要傾聽各地敗選的原因;接著又別出心裁地仿效歐巴馬的「迴廊談話」(這時候她在兩旁開始擺了國旗了!大概是注意到韓流造勢每一場國旗都在飄揚)說是沒有宮廷內鬥,又談吳寶春的困境,卻避談她的兩岸政策對台商所造成的進退失據,二次「迴廊談話」又要替機車族發聲,至於高麗菜價崩,她好像沒看到,所以沒提!……「不一樣的總統」在短短三個星期內有著不一樣的變化,開始站在一線了!只是在她微笑進場,結束時快速離去的身影中,人民卻「沒有什麼大改變」的感覺,打假新聞的法案照推;管中閔在教育部長「一步之遙」的說法中還是不能就任台大校長;高麗菜價還是依舊低迷,……選舉後一切漸漸恢復往昔,蔡政府的所有敗選檢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改變和改革一樣說的比做的還要多!
看看小英的「罪己詔」,檢討敗選原因之後,小英深切體會到,「做為執政團隊的領導者,我要負起責任,也一定會深切反省。」至於怎樣反省呢?又有多深切呢?小英還是沒有具體交代!
第一,「我忽略了總統應該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溝通者。尤其是應該將人民的感情及感受,注入到行政團隊,讓人民對施政有感。」
第二,「我雖然做出決策,但沒有站在第一線領導,這導致了社會更分裂。」
第三,「在很多議題上,我們希望時間換取空間,也能有較多的時間,和不同意見者溝通,但一拖再拖的結果,終究導致人民的不耐與不滿,讓支持者失去熱情,甚至讓整個台灣有一種被困住了的感覺。」
第四,「我們察覺到社會劇烈的變化,但是我們跟社會溝通的方式顯然跟不上變化的速度。現在,台灣人民用選票給我們上了一課。整個執政團隊都要展開檢討,政治要明快,要有節奏感,要讓人民有感。政治其實就是給答案。」
從「我的領導風格」到「我們執政團隊」,小英所做的深切反省當然很深切,問題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執行方略與內容。小英只強調沒有她當主席的民進黨會「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檢討。我們不會閉門造車,而是要打開大門,接受社會的批判,進行改造。」問題是所有執政系統沒有一個人為敗選而下台負責(迄今只有吳音寧和吳宏謀、李應元和林聰賢等三部會首長下台),最核心的執政團隊還是選前的「小英—花媽—賴揆」鐵三角依舊文風不動,所有的黨務檢討再怎樣轟轟烈烈,門再開多大,接受再多的批評,對於鐵三角來說,可聽可不聽!那樣轟轟烈烈的檢討還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