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至今,全台共動員近40萬人發動2萬多次淨灘活動,清理出的垃圾量高達7443公噸。環保署今(19)日公布2018年19個臨海縣市海洋廢棄物調查,結果顯示平均8成以上的海廢垃圾來自生活及遊憩,其次是抽菸、漁業活動。衛生及毒物管理處長袁紹英表示,預計明年下半年起,將導入人工智慧系統來辨識海廢種類,有望增進調查效率。
我國四面環海,可惜美麗的海灘只要稍有人跡,往往布滿垃圾。過去民間團體公布各自海洋廢棄物調查結果,這次是第一次由官方帶頭統計。調查指出,我國海灘垃圾大多來自民眾生活或遊憩行為所產生,占海廢來源的83.87%;抽菸殘留的煙蒂、打火機等則占9%,另外漁業及休閒釣魚活動的垃圾亦占了6.79%。
細看各縣市海灘實際分布垃圾皆以寶特瓶、塑膠製品及漁業用具為主,只是比例不同,如台灣本島之垃圾多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和吸管;離島則多了漁業用具。其中綜合垃圾量較高者為澎湖縣、雲林縣、彰化縣,西半部海岸的垃圾普遍都比東半部高。
另外,這次調查特別利用帶有條碼的寶特瓶進行來源追蹤,離島海灘拾獲的寶特瓶以中國製最多,其他尚有韓國、台灣製;本島的寶特瓶則過半都是來自國內,因而可推導出,離島海灘垃圾受到周邊國家影響大、本島的海灘垃圾則幾乎來自本島內。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認為,由於過去沒有類似官方資料,難以規劃政策,這次結果出來就知道減塑政策不能停。
19縣市各選1處海灘調查
這項調查使用的方法與國際雷同,垃圾來源的統計結果也跟鄰近國家的日本、韓國差異不大。19個縣市各選擇1處海灘,由環保署輔導地方環保局人員到該海灘垃圾密度最高及最低的區域,各圈出一大小固定的範圍,每季進行垃圾蒐集,並利用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記錄表來分類垃圾。
顏寧說明,ICC量表最早由美國環團「Ocean Conservancy」在1980年代提出,廣為國際使用,約10年前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引進,不過因國情不同、垃圾種類也不同,多年來經荒野保護協會改良後,加入了台灣常見的手搖杯、吸管等,目前國內在統計海廢時多是使用這份較為在地化的台式ICC量表。
明年使用AI影像辨識系統
綠色和平8月曾公布台灣海岸線廢棄物快篩調查,相較環保署調查結果,漁業用具比例較高。顏寧推測,應是調查範圍不同所致,環保署也表示其調查選擇較多人去的海灘為主。
袁紹英還提到,明年會持續進行同樣調查,並規劃在下半年引入使用AI影像辨識系統,利用無人機擷取海廢影像、再辨識,如此可大幅提高統計效率,如今相關系統還在研發中。顏寧表示,國外也都在研發AI海廢辨認系統,夏威夷跟阿拉斯加都曾運用過,預期將對海廢調查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