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以來,佇立於美國紐約市自由島(Liberty Island)上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是許多橫跨大西洋的歐洲移民對美國的第一印象。以色列歷史學家、前駐美國大使奧倫(Michael B. Oren)描述,她「點燃了(移民)對更好生活的希望,以自由的可能招喚著他們。」但這名代表美國重要價值觀的女神像,一開始的設計藍本其實是一名埃及農婦;也就是說,「她」原本是一名穆斯林婦人,但在因緣際會之下,才變成一位擁有西方面容的女性。
奧倫在2008年的著作《權力、信仰與幻境:美國於中東,1776年至今》(Power, Faith, and Fantasy: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1776 to the Present)中解釋,今日紐約自由女神像的設計師巴特勒迪(Frederic Auguste Bartholdi),原本希望在埃及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的賽得港(Port Said)口,以埃及農婦為形象,建造一個有如羅德島巨像(Colossus of Rhodes)的巨型塑像。
這個女性塑像將是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的2倍高,名字可能叫做「埃及(或進步)為亞洲帶來光芒(Egypt [or Progress] Bringing Light to Asia)。她手中的火炬可以提供燈塔的功能,也象徵著進步。
但法國雕塑家巴特勒迪未能從埃及領導者獲得足夠經濟支持,他於是前往美國,將設計圖改為「自由女神」。在渡輪上,他相信紐約港中的自由島將是最理想的地點。這個塑像於是由法國及美國合資完成,於1886年10月落成。
奧倫在書中如此描述這個過程:這名穆斯林農婦於是由一名理想化的西方女性取代,她的名字也由「為亞洲帶來光芒」(Bringing Light to Asia)改成「自由照亮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只有火炬留存了下來。往後40年,「自由女神」是數百萬移民對美國的第一印象,點燃了他們對更好生活的希望,以自由的可能招喚著他們......而埃及則沒有這般亮眼的象徵物。
美國政壇反難民聲勢上漲
隨著伊斯蘭極端主義蔓延,對穆斯林族群的不信任感提升。法國巴黎13日的恐怖攻擊中,證實其中一名攻擊者以敘利亞假護照進入歐洲,也引發美國反敘利亞難民的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