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任捷觀點:竹子不足以成家,是因為我們怕被當窮人

2018-12-30 06:20

? 人氣

Markus Roselieb於泰國清邁Panyaden國際學校設計的竹造體育場館。(擷取自2018 國際耐候竹構築論壇網頁)

Markus Roselieb於泰國清邁Panyaden國際學校設計的竹造體育場館。(擷取自2018 國際耐候竹構築論壇網頁)

你很可能在節能減碳的宣導中看過無數次「拯救北極熊的家」,可是什麼是家?該如何拯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綠建築師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會給你「少開冷氣」以外的回答。

「泰國人住的社區每一戶都有圍牆,然後一到假日,他們就翻離圍牆冒險,泰國人有家不待到底出去幹嘛呢?」泰國建築師 Markus Roselieb 笑著解釋:「因為這些圍牆裡的都只是建築師複製出來遮風避雨的地方,所以泰國人假日跑出去尋找他們的應許之地。」並補充道,建築師都是在替人圓一個成家的夢,針對永續建築的推廣,他還是嚴肅地說:

「家,不應只是建築師複製出來的建築物。」

因應氣候變遷,訴求永續的綠建築在近年成為趨勢,建築師們飛往各地尋找理想的低碳耐候建材,而趨勢的轉變就像大雨下完了一樣,竹建築從被遺忘的建築史之中重新浮現出來,終於開始受到矚目。台灣首次舉辦的「2018 國際耐候竹建築論壇」,聚集各國建築師,解答如何以竹為人居與環境間的永續共存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竹不足以成家,是由於人們怕被視為窮人

即便竹建築已由台灣與新加坡等國的技術證明其平價、堅固、可塑性高等實力,在被世人作為永續居所的路上卻仍然崎嶇。由於竹相對鋼筋水泥的自然也被與落後聯想在一起,即便是國際知名的綠建築師,CLC 事務所創辦人 Markus Roselieb 還是得面對人們對建材的偏見。

「竹作為一種新的建材,建築師得提出相當多的數據與研究來證明竹材符合建築與安全規範,能夠抗震耐晃,才有人願意建造;但證明並建成之後,即便是社會住宅,窮人依然會去住竹建築隔壁的那棟混凝土與鋼筋構成的屋子,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被視為窮人。」

Markus Roselieb 為國際綠色小學 Panyaden School 打造的竹構體育館於今年榮獲世界建築獎( World Architecture News Awards 2018),他仍殘酷地分享,在泰國當地要興建竹建築學校相當困難,人們對於竹有著不先進、不文明的偏見存在,特別是在教育與政府單位的建築上,人們更偏好刻板印象中都市冰冷的水泥建築,因而拒絕使用天然建材。

「總要等到蓋好了,業主才會放心又開心地請親朋好友來家作客;總要等到蓋好了,政府單位才能夠相信竹建築也符合安全規範,也抗震耐搖,才給予我們建造許可。」

bababababamboo:圖一:即便是國際知名的綠建築師,CLC 事務所創辦人 Markus Roselieb 還是得面對人們對建材的偏見。(林素玉攝)
即便是國際知名的綠建築師,CLC 事務所創辦人 Markus Roselieb 還是得面對人們對建材的偏見。(林素玉攝)

面對竹建築的諸多偏見,Markus Roselieb 強調,這是我們想像文明時將自然與傳統給割捨的結果,認為文明必須與自然保持距離甚至能宰制自然,卻在文明的污染後才想到自然 —— 永續的竹材也在這種矛盾中,因其可再生特性被環保議題所主導,或因其傳統的形象限縮於鄉間,但是在竹建築的永續發展上,應該肯認的是建材與工法整體,不是一部分的功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