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將近2個星期的馬拉松式密集磋商,簡稱「巴黎氣候峰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終於在12日針對如何遏阻全球暖化危機,達成一份取代《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歷史性《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人類長期由化石燃料(fossil fuel)推動的經濟將徹底改變型態。
依據《巴黎協定》,在未來數十年內,全球195個國家與歐盟(亦即196個締約方)將致力於大幅減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排放,目的是以工業革命之前(1750年)為基準,力保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進而追求不超過1.5度的更艱難目標,避免氣候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記者會於巴黎當地時間12日上午11時45分(台灣時間晚間6時45分)登場,由大會主席、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主持,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也出席表達全力支持。法比尤斯強調,這是一項「公平、持久、強而有力、均衡兼顧、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奧朗德力促各國代表同意這份協定,表示這是「是改變世界的機會」,「我們需要跨出這最後一步,可以讓我們觸及目標的關鍵一步。」《巴黎協定》仍需由各簽署國各自批准(通常是經由國會表決)。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在記者會上呼籲:「時候已到,各國應該體認,要追求最大的國家利益,就必須顧及國際社會的利益。」
與1997年簽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相比較,《巴黎協定》將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從已開發國家(41國),擴大到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簽署國依照各自提出的「國家自主減排貢獻」承諾目標,在減排的前提下,追求經濟的「綠色成長」。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將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以及溫室氣體減排的影響。
這份協定沒有化石燃料全面退場的準確時間規劃;各環保組織對協定有正面肯定,但也認為有部分不足。「綠色和平」(Greenpeace)表示,「氣候行動的巨輪轉動緩慢,但在巴黎的確有所轉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肯定協約整體內容傳遞「強烈訊號」,顯示政府有意配合科學證據行動,「現在我們需要的就是他們的實際行動。」
截至目前,全球升溫幅度已達攝氏1度。2015年更是人類有溫度記錄以來,最燠熱的一年。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乾旱、洪水、熱浪、風暴等極端天氣會越來越常見,海平面上升就吞沒眾多地勢低窪的島國與濱海地帶,各種傳染性疾病會蔓延到更廣大的地區。
身為全球第一經濟強國,美國動見觀瞻。儘管歐巴馬總統對溫室氣體減排念茲在茲,但本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都由共和黨掌控,《巴黎協定》要通過聯邦參議院批准,難度極高。明年11月美國將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目前看來,民主黨頗有希望蟬聯白宮寶座,共和黨則應該會繼續掌控國會。換言之,美國對《巴黎協定》很可能會像對《京都議定書》一樣:只能簽署,無法批准。
先前分析指出,此次會談的2大困難在於:基於國家發展及富裕程度不同,各國應有不同規章;以及部分國家希望有一單一系統評估、回報及證實各國承諾,尤其是美國希望確保與中國受到相同的監管,但中國與印度不怎麼贊成。
然而《巴黎協定》仍然指出一條大家可以攜手同行的道路。德國波茨坦氣候衝擊研究中心(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主任謝爾胡伯(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說:「接下來就要由企業、公民與投資者接手,完成任務;投資者的角色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