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電影院看文學紀錄片?在文學閱讀率不高的台灣社會,這肯定讓不少人覺得冷僻小眾。不過,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資成立的目宿媒體,2011年推出的《他們在島嶼寫作》,首創文學電影上院線的紀錄,單月票房最高達到400萬元,創下難得的成蹟。暌違4年,集結白先勇、林文月、洛夫、瘂弦、劉以鬯、西西、也斯的第二系列將在12月18日上映,不少影迷引頸期待。
目宿媒體創辦人廖美立表示,《他們在島嶼寫作》創下很多「第一次」。形式上,這是兩岸三地首次以作家為主角的文學電影,刻意不以傳統紀錄片手法拍攝,而是容許更多電影美學語言詮釋的「文學電影」,希望成為大眾接觸文學的橋樑。
幾位文學大師,則是第一次有人近距離拍攝,說服的過程,充滿挑戰。例如,導演齊怡用了3年的時間,一共寫了50幾封信,把自己的閱讀心得與林文月交心。廖美立也一直從旁敲邊鼓,協助此案升溫,林文月才終於點頭。
為什麼文學大師的故事值得特別細心凝視?廖美立說,「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在文學家的生活裡,可以看見一種失落的優雅。」
林文月的優雅 料理是生命的情調
紀錄片能幫助讀者看見這些文字背後的感情。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直接由她在廚房製作蘿蔔糕開啟第一個畫面。鏡頭拍她手拿著鍋鏟炒著蝦米、肉絲、香菇,拌進蘿蔔絲與在來米漿中,把糕送進蒸籠。蒸籠掀開那一刻,頓時白煙裊裊,香氣彷彿可以撲鼻。
她寫過烹調樂趣的散文集《飲膳札記》曾膾炙人口,而真實的廚房,卻透過影像首次展開在觀眾眼前。
她曾在文中提到,每次請客人吃飯,都會把準備的菜色、客人的名字、日期寫在小卡上,想想誰上次吃了什麼,下次就不要重複。數十年來,累積多少張卡片,就是多少次歡聚,這疊花花綠綠的菜卡也首次透過鏡頭出現在眼前。政大台灣文學所教授陳芳明如此形容林文月,「做菜就如同準備一篇文章,料理不只是食物而已,而是一種生命的情調。」
白先勇的優雅 一往而深的文化鄉愁
另一種優雅,是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拍攝時程最長的一部是白先勇的《奼紫嫣紅開遍》,耗時3年,總時數超過1千小時,遠高於多數國內紀錄片規模,白先勇雖已78歲仍很活躍。導演鄧勇星說,他在白先勇的身上讀到一種「鄉愁」,這種鄉愁指的不是「回家」,而是「回」到一種美學的世界。
他22歲就創辦《現代文學》,狂熱一頭栽進寫作;不忍崑曲隱落,製作青春版《牡丹亭》,10年已演上百場。近年來為平反父親白崇禧的歷史,又奔波各地找史料與演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牡丹亭》中的這句話,正是片中白先勇的生命寫照。
西西的堅毅,則讓陳果心生佩服。《我城》的第一景,就是西西的客廳。西西近年因病而右手無法使力,只能利用一根小木棒做為輔具幫忙。陳果心中,對西西的形象是:「西西是老一輩香港精神的體現,刻苦、有毅力, 像一個浴火鳳凰,向前衝。」
如果你自認是無法「讀字」的人,不妨透過紀錄片「讀人」。一部電影的時間,就能看見這些大師一輩子守護的價值與力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