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二年,「蔣經國時代」開始了。蔣經國治臺十六年,不做「反攻大陸」的美夢,而是腳踏實地,在臺灣落地生根。他的治臺方式是發展經濟、推動本土化、推動民主化等三大政策,致力改變臺灣,和平建設臺灣。結果,開創出臺灣的經濟奇蹟,也奠定了臺灣的民主根基。尤其,到了晚年,毅然宣布解除戒嚴和開放大陸探親,轉戰爭為和平,開啟兩岸的和平發展,名垂史冊。
蔣經國(一九一○~一九八八)是蔣介石的長子,生於將軍之家,成長於憂患之世,是一位傳奇性的歷史人物。他的前半生三十九年(一九一○~一九四九)歲月在俄國和中國大陸度過深富傳奇色彩的曲折人生;他的後半生歲月也正好是三十九年(一九五○~一九八八)則在臺灣創造出輝煌騰達的偉大事業。
少年留俄,奠定樸實作風
由於孫中山晚年落實「聯俄容共」的大政策,俄國為了投桃報李,就在孫中山逝世後半年,於一九二五年在莫斯科創辦中山大學來紀念他。那時候,俄國駐廣州政治顧問鮑羅廷,從國民黨政要員的子弟中,精挑細選蔣經國等三十名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
當年十六歲的蔣經國就讀中山大學後,獲准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候補共產黨員。不料,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大舉捕殺中共黨員,觸怒了俄國政府,俄國領袖史大林惱羞成怒,強烈報復,一面下令解散國民黨在莫斯科的支部;一面又把中國的留俄學生全部驅逐出境,唯獨扣留蔣經國做為人質,以待時機來臨時,可以拿蔣經國做為政治籌碼,和蔣介石討價還價。
在史大林的老謀深算之下,蔣經國先被送進列寧格勒的紅軍軍政學校就讀,不久後,先後被派到農場當農夫、礦場當礦工,在冰天雪地裡,夜晚睡在教堂的車房內。一九三三年,蔣經國被轉派到烏拉重機械廠做苦工,由於天資聰明,表現出眾,一年後,晉升為副廠長。一九三五年,他與廠內一名女工芬娜(即蔣方良)結婚生子,育有一男一女,事業家庭兩相得意,可是仍受到俄共的嚴密監視。
這時,中國從一九三○年底開始,蔣介石對江西的中央共區連續發動五次勦共內戰,中共形勢岌岌可危,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一整年逃難行軍後,一九三五年才落腳陝西延安,苟延殘喘。蔣介石立刻調集大軍,大張旗鼓,準備第六次勦共內戰,以趕盡殺絕。這下子激怒了史大林,就拿蔣經國開刀,一九三六年九月,青天霹靂,蔣經國的副廠長職務突被解職,候補黨員也被撤銷,失業又失望,他親自上書史大林,情詞懇切,申請准他回國,始終石沉大海。
蔣介石思想改造,刻意培植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八歲的蔣經國回到奉化縣溪口鎮的故鄉,與別離十多年的母親溫馨重聚,共享天倫之樂。此時,蔣介石對兒子最放心不下的是,他深受共產思想薰陶,所以,對兒子的首要工作就是思想改造。他規定蔣經國每天要做功課,細細研讀《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和《孫文學說》等書,調整適應中國的道德思想,重回三民主義的思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