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周刊》恐攻周年:嘻笑怒罵精神猶存 法國分裂傷痕難以癒合

2016-01-07 00:10

? 人氣

法國諷刺周報《查理周刊》出版受襲後1周年特刊(美聯社)

法國諷刺周報《查理周刊》出版受襲後1周年特刊(美聯社)

法國諷刺周報《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6日出版受襲擊1周年的特刊,其嘲弄宗教的立場並未改變。一個蓄鬍、神般形象者揹著一把步槍,長袍上濺有血跡,一旁寫著「殺手仍未落網」。「我不認為一切在(2015年)1月7日以後有任何改變,」《查理周刊》主編比亞(Gerard Biard)表示,「除了刺痛我們的空蕩感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嘲諷方式抨擊政治及宗教權威的《查理周刊》,於2015年1月7日遭槍手攻擊。共同創辦人卡布(Jean "Cabu" Cabut)與總編輯夏邦尼耶(Stephane Charbonnier)等12人死亡,11人受傷。這波恐怖攻擊事件最終造成17人喪生,包括在猶太超級市場的4名死者。數百萬人民上街頭表達聲援,#jesuischarlie(我是查理)的社群標籤也廣為流傳。

6日出版的受襲周年特刊印行100萬份。在受到襲擊之前,《查理周刊》銷量一度因低於3萬份而面臨停刊危機。

心理創傷難跨越 「我們孤獨前行」

過去10年來,《查理周刊》的爭議性畫作為他們帶來不少威脅,辦公室也曾遭汽油彈攻擊。2015年1月受襲擊後,編輯團隊奮力在失去多名主力作家後,持續每周出版16頁長的周刊。

但主力漫畫家Riss(本名蘇里索(Laurent Sourisseau)表示,他不會再畫先知穆罕默德的圖像。另一名漫畫作者Luz(本名路西耶(Renald Luzier)與專欄作家佩魯(Patrick Pelloux)也先後離職。Luz表示,攻擊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過於強烈,使他無法持續下去。

如今《查理周刊》辦公室已搬遷至秘密地點,員工們在辦公室、通勤及受訪途中,都有守衛維安。一名與團隊頗為親近的報紙編輯形容,「他們拉上窗簾,在黑暗中生活。」

周刊前辦公室外紀念受害者的金屬牌(美聯社)
周刊前辦公室外紀念受害者的金屬牌(美聯社)

《查理周刊》主編比亞表示,「我們想念那些人,我們的朋友及他們的才華。我們試著維持相同的精神。」

但財務主任波托(Eric Portheault)說,剩下的人如今感覺孤獨前行。波托當時因躲在桌子後而逃過槍手攻擊。他形容,「我們感到非常孤單。我們希望其他人也能有嘲諷精神,但沒有人願意加入這場戰役,因為這很危險。你可能因此而死。」

恐怖攻擊再現 安全重於自由

改變不僅限於《查理周刊》辦公室內,過去1年間,法國社會也有許多改變。恐怖攻擊在11月再度襲擊巴黎,造成130人喪生。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法國及歐洲政治教授馬利耶爾(Philippe Marlière)表示,當《查理周刊》受到襲擊時,法國人民感到震驚及同情。但受攻擊者是嘲弄宗教的作者們,絕大部分的法國民眾與之沒有關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