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欄:「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張嗎?

2016-01-07 12:43

? 人氣

美國是大國,常常自比為「世界」,國內運動冠軍就自稱是世界冠軍。相對而言,大國比較不需要考量「國外」的吸引力。此外,創新驅動經濟就是靠領先營運模式而開創商機,大國國內市場往往就足夠支撐新營運模式。因此,美國調整工資比較不需要擔心產業外移,也比較不害怕產業動能流失,因為他們國內就夠大夠主流。但是台灣不然:一則我們還有不少產業在拚成本、二則「外移」一直都是不少台灣企業的選項、三則台灣市場小,難以發展新營運模式,不得不關注國外磁吸。台灣若是民粹式的、喊價式的壓迫企業調薪,後遺症遠比美國來得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聯名的600多位經濟學者與我熟識的不少。我問其中一兩位他們的主要關切點,答案都是「公平」。美國的貧富差距遠比台灣嚴重,跨代財富流動極差、CEO與一般勞工薪資比動輒上百倍。那些靠最低工資渡日的,也是在不景氣時受傷最重的一群。這一大群聯名致函的經濟學者絕大多數是比較「左」的;他們關注的是分配議題,而不是成長問題。更何況如前所述,美國的成長問題也不太需要擔心。在台灣,左派右派從來不是對立的焦點,而當前迫在眉睫的經濟轉型課題,更是與分配問題互相平行。硬要把台灣問題與美國學者的意見牽拖,挾洋自重,那應該去精神科掛急診。

真的要援引美國經濟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也不能只挑自己喜歡的談。2015年,諾貝爾獎大尾Joseph Stiglitz明白反對Obama的TPP規劃,批評用詞極重,說總統大人犯了嚴重錯誤。媒體甚至說Stiglitz打了Obama一耳光。既然美國諾貝爾獎開駡了,怎麼樣,台灣是不是也該反對加入TPP啊?去年,也有好幾位美國經濟諾貝爾獎聯名寫信給總統,反對國會預算平衡法案,而且聯名者與「調整基本工資」論者名單差不多。怎麼樣,台灣連年赤字預算,是不是也要挾洋自重,反對預算平衡,繼續舉債破表啊?

有時候,我對台灣少數自認是財經專業卻不讀書的人,真的感到遺憾。他們唸過的總體經濟經濟學文獻,大都是1990年之前的,所以渾然不知1990年後創新經濟的理論與意涵。老美教科書通篇景氣循環,他們在台灣也就跟著談景氣循環、短期預測、燈號轉變。他們自己不用功,卻喜歡用一知半解的道聽塗說,向政治人物妖言惑眾、向記者與媒體招搖撞騙。他們的學問是最不堪的,卻是最喜歡涉入公共事務的,成為「無知誤事」的典型。他們內心非常清楚自己的淺薄與卑微,卻永遠站在人群前排,用自大語言遮掩其自卑。

台灣需要能解決問題的人。但是需要做腦波檢查、膝蓋檢查、精神檢查、斷層掃描的,絕對沒有解決問題的能耐。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院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