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經濟情勢,看起來是相當辛苦─不論大選結果變天與否,都是如此,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只有2%左右。台灣經濟似乎已陷入環環相扣、彼此牽引下行的窘境中。到底那一個才是重新啟動經濟與產業進步上揚的按鈕呢?
國內經濟有那些問題?出口衰退又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產業競爭力下滑、投資環境惡化(工總說的5缺)、經貿邊緣化風險、缺乏有帶動力的新明星產業、薪資停滯、創新不足、股市不振企業本益比低(讓企業籌資難而易被併購)、紅色供應鏈問題(該放寬還是緊縮兩岸企業投資?)、房市走入空頭 …..,這一拖拉庫的問題,又彼此牽扯、互為因果─或是說講到後來,已經搞不清誰是因誰是果。
例如,為何出口衰退如此嚴重?全球乃至中國經濟放緩,當然是主因;那其它呢?產業競爭力下降也是原因之一吧?否則何以台灣衰退幅度高於中、韓、港?在全球主要市場台灣產品的市占率亦逐漸被韓國侵蝕?
而產業競爭力下降,可以說創新不足,也可以說企業投資減少;投資不足又可講到是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其中又潛藏著經貿邊緣化的因素─而經貿邊緣化又同樣影響出口競爭力。創新不足,除了說說台灣的政策與金融環境問題外,也可與低薪問題牽扯上─台灣企業都拿香蕉,當然請不到獅子、老虎;但那些企業家大概又會說「本來就只是猴子,我當然只拿香蕉聘請」。
問到市場派時,他們會說政府對資本市場不友善,讓股市低落、企業本益比低,所以不利企業再投資;問到產業派時,則認為就是企業表現差、前景看淡本益比才低。
至於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的解方,更是南轅北轍,放寬派說以過去20年的管制可看出,只有加入紅色供應鏈才是解方;管制派則是認為放寬是讓中國把台灣寶貴的技術學去,因此一定要繼續禁止(如IC設計)。
顯然這些問題已夾雜纏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果牽連,理也理不清。最官式的說法當然是「全面啟動」,針對所有問題提出對策;但一來力量分散,可能形成「面面俱倒面面鬆」,效果全無。二來有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讓另一個問題的嚴重性加遽。
例如要短期內解決經貿邊緣化危機,那就趕快簽兩岸貨貿吧,但這一簽又可能讓台灣出口對中國的依賴度提高;硬把薪資提高吧,那已陷低迷企業的投資意願又可能受影響。最冠冕堂皇、永遠不會犯錯的政策─全力提升產業競爭力,一來非短期能見效,二來如談不出政策手段,又只是空話一句。而萬一邊緣化危機加重,又怕廠商就跑去其它國家「提升競爭力」,而不是在台灣提升了。
純財經領域內的矛盾牽扯已是如此多而難理了,如跨出財經領域,那又更麻煩了─最明顯的是要解決投資問題的「5缺」,要在水、電、地甚至稅方面強力支持投資,大概有許多環保、土地正義、公平賦稅等各公民團體不會高興、支持吧?全力加入TPP以化解邊緣化危機?莫說時效上緩不濟急了,弱勢產業與農民也應該是反對抗爭吧?
這些「麻煩事」還是不考慮小英上台後,是否有新手磨合期,及兩岸關係是否有變化等問題,如果這兩大問題是往負面發展,經濟問題又要變更複雜而難解了。
小英的經濟與產業政策上,特別提出了綠能科技、物聯網、生技、精密機械、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的策略性產業。這種產業政策是傳統上由政府「挑選優勝者」的作法,成功案例不少,但也有不少失敗案例。這次選出的「五大創新」中,有些是目前發展得不錯者─如精密機械,有些是充滿未知、被視為「下一個大事情」的產業,如物聯網;有些則是台灣過去政策已列入發展重點多年,但一直「不上不下」者─如生技、綠能,甚至接近失敗告終者─如國防。因此「五大創新」的前景仍有待觀察,但不論成敗,都難解台灣經濟短期之憂。
整體來看,是否找得到─或是說是否存在著一個關鍵點,可以作為解決纏雜的問題、重新啟動台灣經濟與產業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