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也可以是台灣之光!美國最大博物館雜誌專文介紹台灣「垃圾回收」成就

2019-01-07 10:00

? 人氣

台灣近年垃圾回收成效有目共睹,全美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旗下雜誌也專文介紹。(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近年垃圾回收成效有目共睹,全美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旗下雜誌也專文介紹。(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近年垃圾回收成效有目共睹,全美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旗下雜誌也專文介紹,台灣如何從垃圾島,變成廢棄物有效率大規模回收的乾淨島嶼,民眾的垃圾製造量大幅下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日前在官網刊登明尼蘇達大學環境研究所(Institute on the Environment)多媒體期刊Ensia對台灣垃圾回收報導專文

文章指出,台灣是全球回收計畫最有效率的區域之一,約55%的家用與商用垃圾得以回收,工業廢棄物比重達到77%。2015年,台灣的廢棄物回收公司超過1600家,年營收達到20億美元。

25年前,台灣的生活水準、消費能力提高,卻也讓垃圾大增,帶來「垃圾島」這個令人不愉快的暱稱,但現在,在台灣已經很難看到垃圾桶。這樣的轉變難以想像。

台灣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1993年台灣的垃圾收集率僅70%,廢棄物回收幾乎為零,3分之2的垃圾掩埋場瀕臨滿量。為解決垃圾問題,政府規劃廢棄物管理框架,鼓勵民眾與企業採取行動減少垃圾。企業或自行處理或支付廢棄物費用處理垃圾,民眾則透過垃圾分類與專用垃圾袋的使用,將垃圾分門別類丟棄或回收。

文章還將台灣的垃圾車文化形容為社區儀式。民眾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抵達,並按照不同類別將垃圾丟進垃圾車,看似非常複雜的過程,卻獲得民眾的青睞。為了讓民眾能更便利,台北已經開始安裝智慧回收桶,民眾還能因為回收瓶罐,加值悠遊卡。

20180817-專題配圖-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行進時在垃圾車後斗的困境。新北市垃圾車收運現況,資源回收的清貧老人。(陳明仁攝)
台灣民眾透過垃圾分類與專用垃圾袋的使用,將垃圾分門別類丟棄或回收。(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灣成功的垃圾回收系統,讓台灣人的垃圾製造量從15年前的每天製造1.2公斤,大幅減少到現在的850公克。據非正式估計,廢棄物回收率超過50%,許多垃圾焚化廠處於低度運行現況。

文章引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的話指出,台灣的政策基礎在於讓每個人對個人消費負責,將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才能讓回收經濟確實發揮成效。她認為台灣的成功經驗可以提供面臨垃圾挑戰的開發中國家參考。

「史密森尼學會」是全美最大博物館與研究機構,旗下擁有19座博物館、美術館、國家動物園與研究機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