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換茶葉蛋、折價券的思維,電子垃圾回收可以怎麼做?他道出台灣人環保觀念最大盲點

2018-10-22 16:10

? 人氣

你有沒有覺得,我們現在都很有環保意識,會關注廢棄物處理造成的環境與勞工安全問題,但是你會發現,廢棄物處理業者的存在卻變成一種社會的矛盾,從最原始推著推車收回收的阿公阿嬤,到馬路邊成堆廢鐵廢紙的回收廠,再到環保園區蓋的美輪美奐的綠能工廠,大家對於資源回收處理工廠存在著許多既定的刻板印象與標籤,像是垃圾、髒亂、污染、惡劣的工作環境等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先進國家也跟你想的一樣,所以他們都把垃圾往其他國家送,這裡面最倒楣的就是第三世界國家和中國大陸。回收當然是有錢賺,但是久而久之也造成很多社會矛盾,所以中國大陸在當了幾年的全世界最大的廢棄物輸入國之後,去年(2017)開始禁止「洋垃圾」,也就是所謂的固體廢棄物進口,這下子先進國家的垃圾就沒地方去了!

固體廢棄物有很多種,我們今天還是聚焦談談電子垃圾,中國大陸這樣出手之後,大家開始改變策略。國際上有《巴塞爾公約》,約束跨境的廢棄物轉移,使得以往將電子廢棄物運往第三世界處理的先進國家,不得不開始發展處理技術。一方面自己產生的垃圾自己清,各國開始源頭減量並落實回收系統,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境內的回收料來源銳減,導致回收料成本上漲。往好方面想,這項禁令讓一些規模小但污染大的回收廠逐漸被淘汰,留下較有規模的回收企業,創造中國回收產業升級轉型的契機

反觀我國的作法,只能說作繭自縛。1993年發生二仁溪污染事件後,為了滿足環保團體和社會大眾的期待和要求,政府禁止混合五金廢料的進口。後來我們發現回收事實上可以形成一個很大的產業,但我國不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我們無法輕易和締約國之間進行廢棄物貿易,只好花了12年的交涉,終於在2005年與日本簽訂「關於控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協定」,但依然不敢開放五金廢料的進口。

二十多年來,處理廠商因料源不足要求開放,環保署陸續鬆綁後,仍剩下14項混合廢五金,還列在有害事業廢棄物名單上不得輸入,包括電線電纜、廢電壓器、廢電腦、廢家電、廢印刷電路板及其廢料等等。

搭配新南向政策,以及禁止輸入的規定,當臺灣電子廢棄物處理的技術想要邁向國際時,第一步是將技術移轉至東南亞,但到了東南亞赫然發現日本企業已經在當地發展了十幾年,而我國政府的新南向政府開發援助資金,針對的是東南亞當地的基礎建設,使得回收廠商要在當地建廠只能自立自強。

況且若是要技術移轉,最核心的貴金屬精煉技術還是要留在臺灣,才能將營收挹注於臺灣的GDP。當電子廢棄物以物理方式進行前處理的拆解、破碎、篩選後,可以初步得到有價值的金屬粉末與非金屬粉末。此時若要將金屬粉末進口到臺灣精煉,必須在輸出與輸入兩國的環保署監管下進行半成品的輸出入,但我國不是《巴塞爾公約》的締約國,我們無法輕易和締約國之間進行廢棄物貿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