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演說,局限了台灣與中共談判協商時的選項;承認「九二共識」的下一步,就只能討論「一國兩制」的具體安排。中華民國也就可以壽終正寢了。
中共總委書記習近平一月二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習五條」。當然,這個演說多已是舊調重彈,不過最明顯的一個不同就是:將進行「和平統一」的協商、兩岸共同市場的發展制度化,意即不再保持過往那種維持現狀態度,由被動化成主動,透過推進「統一」,就「一國兩制」安排展開協商,來實現中共近年強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制」最終只朝向「一制」
「一國兩制」並非新鮮事,也非鄧小平一人發明。早於一九五一年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中,當時中共就給予西藏人「一國兩制」的安排,聲稱西藏原有的政治與宗教制度不變。可是實行八年就破裂,達賴喇嘛也自此流亡海外。
到七八年,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提出,可以在「統一」的前提下,根據台灣現實情況授予台灣「兩制」安排。後來到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談判,首次將一國兩制的理念具體實踐,並在《中英聯合聲明》做出具體承諾和安排;隨後的澳門「回歸」亦實施「一國兩制」。
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行狀況如何?「五十年不變」承諾、《基本法》對基本人權、自由保障的承諾又有多少真的落實?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處於強勢一方,中港關係並不對等,一國兩制最終只是朝向「一國一制」,往中港完全融合的方向走。
在中國處理台灣問題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都是中方一貫的立場和目標。由鄧小平提出,歷經江澤民、胡錦濤與習近平三代中共領導人,從未有重大變化。今天習近平重複一國兩制,只不過是再一次演繹中共對台的具體方針。
然而這次最特別之處,就是首次具體地闡述如何實踐一國兩制這個四十年來的對台政策方針:「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過往三代中共領導人對台政策發言中,從未見過這樣具體的倡議。有些人因此認為習近平對「統一台灣」的目標勢在必行,自信十足。
提出這樣的說法固然展示了中共自信一面,但同時反映出中共內部有不穩定因素,習近平需要以「台灣牌」來團結黨內人心,透過民族主義鞏固民意,自信就成為自卑的最佳掩飾。
中美貿易戰在一年內,由經濟戰爭變成外交、科技等領域全面角力,不論中、美或其他國家,不少學者都已經視這場角力為「新冷戰」,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落幕。近代的國際政治角力,大部分國家均要選邊站以鞏固本身利益,就如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也會各自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