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來─機器的興起:人類未來三部曲-《2100科技大未來》選摘

2019-01-24 05:10

? 人氣

由報紙的大標題和戲院的公布片名大招牌來判斷,似乎人類要吞下最後一口氣的時機已經迫在眉睫。人工智能的專家正在嚴肅的問:我們是否會有一天,必須像動物園裡的熊,當我們創造的機器人對著我們丟花生時,我們就要在欄柵後面跳舞?或者,會變成我們的創造物的寵物狗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是,仔細檢驗,實情並非如此。沒錯,過去十年的確有很多重大的突破,但是我們應當從正確的角度來看。

二十七英尺長、能夠從空中對恐怖分子發射致命火箭的「掠食者」無人駕駛飛機,是由人類以搖桿控制。這個人類,很可能是年輕的電動遊戲老手,舒服地坐在電腦螢幕後面選擇他的目標。是這個人類,而非「掠食者」,發動射擊。而自動駕駛的汽車,在掃描地平線並轉動駕駛盤時,並非獨立做決定;它們是依據儲存在記憶體中的全球定位系統地圖前進。所以那個全自動、有意識而且兇殘的機器人,仍然還在遙遠的未來。

我們並不意外,雖然媒體聳動地報導,阿西洛馬城會議的某些較為聳人聽聞的預測,多數平日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則較為保守和小心。當他們被問及機器何時會比人類聰明時,科學家們提出的答案非常分歧,從二十年到一千年都有,實在令人訝異。

人工智能的歷史

批評家有時候會指出一個固定模式:每三十年,就會有人工智能的從業人員聲稱,超級智慧機器人即將降臨,然後經過實際檢驗,招來反撲。

在一九五○年代,電子計算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發表,科學家迷惑大眾說,機器人可以表現奇蹟似的技藝:拿起積木、下西洋棋,甚至解決幾何問題。彷彿真正的聰明機器馬上就要來了。群眾都大感驚奇。很快地,又有雜誌刊出文章,令人屏息以待地預測,機器人將要進入每一個人的廚房、做晚飯或清掃房間。在一九六五年,人工智能先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聲稱,「在二十年內,機器人將能做任何我們會做的工作。」但接下來的現實是,下棋機器贏不了人類專家,它們只是會下棋而已,別的都不會。這些早期的機器人,像是早期馬戲團中只會一招的小馬,玩不出新把戲。

事實上,在一九五○年代,人工智能的確有所突破,但因它的進展被過度誇張和宣揚,於是引來反撲。一九七四年,在批評者的聯合反對下,美國和英國政府切斷經費補助。人工智能的第一個寒冬降臨。

現在,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保羅.阿布拉罕(Paul Abraham)搖著頭回顧一九五○年代那令人心醉的時代,當時他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似乎任何事情都辦得到。他回憶說:「那就如同有一群人計畫建造一座高塔通往月球,他們都會驕傲地指著藍圖說,今年的塔比去年的高了多少。唯一的困難是,月球並未變得更接近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